作者:楊思遠
一位讀者在後台留言,大意是這樣的:
她工作三年有餘,工作期間一直盡心盡力,對待同事也很友善,最近有一個升職加薪的機會,部門同事都猜測是她升職,結果卻是另外一個平時很斤斤計較、待人刻薄的人升職了。
這件事情對她打擊很大,她開始懷疑是否應該繼續做個好人。
她問:「壞人成功了,那做個好人的意義在哪裡呢」?
不僅僅是這位讀者,在諮詢中,也有人發出類似的疑問,由於職場上的一些境遇和社會中的一些見聞,開始懷疑公平、懷疑正義、懷疑做個好人是否有意義。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成功和你是否善良沒關係
想要理解成功,就要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
這個世界運行的最高規律,不是法律法規,不是道德約束,而是叢林法則。如果你覺得這個詞太殘酷,也可以叫它自然法則,所以老子才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法則是什麼,達爾文用八個字就高度概括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如果你載種過什麼植物,你大概就會更能夠形象化地理解自然法則。無論我們種什麼,你肯定不會只撒播一顆種子,而是撒播一把種子,然後在種子破土發芽後,留下最好的一顆幼苗,把其餘發育不好的剷除掉。——這就是自然法則,它的核心是競爭。
如果你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最高規律是自然法則,就會理解,成功與否和你善不善良沒有關係,因為在競爭中獲勝,靠的不是善良,而是強悍。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強悍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傾向:
- 價值傾向。
比如同一家公司招聘,你認真負責,性格很好;另一個人性格孤僻,甚至自私自利,但每年會給公司創造2000萬的銷售額,老闆會選誰?當然是後者,因為創造利益對於老闆來說,才是最大的價值。
- 資源傾向。
比如同樣還是面試同一家公司,假設你和馬雲的小孩去競聘同一個崗位,誰會被錄取呢?看到這裡,你估計會笑了,馬雲的小孩怎麼會來你和競爭呢。
是啊,當然不會,但即便不是馬雲的小孩,任何其他李雲、張雲、趙雲等比你有資源的家庭中的小孩,你可能都很難競爭得過,因為他擁有你所沒有的資源,而這,對於一家公司來說,也是價值。
所以,在競爭中是否能夠獲勝,靠的從來不是你是不是善良。小到個人、大到一個企業甚至國家,一個人之所以被選擇,是因為這個人擁有別人需要的價值。
越是往高位上走,你需要產生的價值也就越大,但是一個人產生的價值終究是有限的,所以你就會看見,很多人為了在競爭中能夠獲勝,會採用一些計謀、手段。而這些計謀和手段有時候恰恰是違背善良這個價值取向的,但這並不防礙它有效。所以,你能看到很多成功了,但似乎並不那麼「善良」的人。——沒錯,這就是叢林法則的殘酷之處——這個世界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美好。
如果你能夠理解這個部分,你可能就能夠理解很多看上去不那麼公平、不那麼正義、不那麼善良的事情在不斷發生了。
真正的寬容,不是因為看到了誰有了向善的轉變才寬恕Ta,而是恰恰看見了很多的黑暗,並且能夠以慈悲之心理解這種黑暗、容納這種黑暗。
因為你明白,黑暗,其實是源於對生存的巨大渴望。
02、為什麼還是要做個好人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做個好人?我為了獲取成功而不擇手段不就行了嗎?
這就是造物主的神奇之處。造物主在設計人類這個物種的時候,創造了人類特有的一種功能——自我意識。
正是因為有了自我意識,幾千年前的老子才天天琢磨「啥是天道」,蘇格拉底他們才總是聚在一起研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在追問的過程中,人類發現,如果要告別動物界的野蠻和殺戮,人們必須要受到約束,於是有了制度、有了道德。
也就是說,在上萬年的人類進化過程中,道德無形中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評價體系,它支撐著社會往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當道德成為社會評價體系的時候,它在兩方面會影響我們:
一是、自我認同。
沒有人會心安理得做一個壞人,就好像一個賊,不會理直氣壯地自我介紹說「我是一個小偷」。這就是道德評價在對自我認同發生作用,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渴望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或者對有大德的人都抱有深深的尊重,就是因為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裡已經被寫入了向善的代碼。
如果我們做了一些明顯有違道德的事兒,我們內心會不安、會擔心會不會暴露、會不會遭到懲罰,會自責,很難做到內在精神世界的自洽。於是,各種心理疾病就會跟著產生了。
所以,做好人的第一個好處,是會加強內在的自我認同,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有效提升幸福感。
二是、個人成就。
前文說一個人成功與否和善良沒有關係,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摒棄善良直奔成功了呢?當然不是。
假設你要找一個人合作,在兩個備選項當中,他們的能力、背景都差不多,你願意和人品好的合作,還是和人品差的合作呢?
當然是人品好的,因為人品好對於你是一種保證,而且我們的潛意識裡也有向善的本能。
所以這就是做好人的第二個好處,在能力和背景相同的情況下,人品好的人會比人品壞的機會多,而機會越多,個人成就則會越大。
事實上,真正能夠成大事的人,一定是有大德的人。
「大德」不是說不會耍心機用手段,在適當的時候、必要的時候,他一定會用一些心機謀略,但總體上,他一定是個有德行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出讓自己的利益、懂得給付出的人給予回報,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人跟隨。而人,才是一切基業的根本。
所以啊,做個好人,不是因為它會顯得我們更高尚,而是因為它能夠讓我們內心更加自洽、也更容易幫助我們獲取更高的成就。
我們不需要懷疑是否要繼續做個好人,我們只是需要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能力的好人。
作者簡介| 楊思遠,又名拉姐。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已出版書籍《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當當網、京東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