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的西山草堂圖:曾被乾隆賜予重臣,又因此人欺君而被收回宮中

2020-03-22     文藏

大英博物館館藏「明四家」之一唐寅的《西山草堂圖》卷(紙本墨筆,縱30厘米),系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幅上本無唐寅款印,作者另紙接書杜甫《草堂詩》,署有名款。

幅上唐寅的山水畫風較多地汲取了南宋馬遠、夏圭的院體筆墨,粗勁而迷離、簡率而清新,比稍早一些的浙派蔣嵩、汪肇和王諤等畫家師法南宋院體的韻致要清雅一些。

明 唐寅 《西山草堂圖》卷

值得研究的是,唐寅早年曾師從周臣,周臣師法宋元山水,更以「南宋四大家」為歸。像該圖這樣徹底離開了文人畫「唱譜」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很難不使人心生疑竇。其第一段跋文和名款難以令人信服為唐寅真跡,只有第二段跋文和印章「南京解元」(朱文)、「六如居士」(朱文)系真跡,這一對矛盾是如何統一在這件《西山草堂圖》卷里的?

《西山草堂圖》畫幅起首細部

據徐邦達先生的研究,唐寅雖早年曾向周臣學畫,但後來遠勝周臣,唐寅不得不請周臣為之代筆。這一觀點也引起了其他不同的看法,只認為後人將周臣的作品挖去名款改為唐寅款,這與唐寅、周臣無關。不過,此圖卻可以作為周臣為唐寅代筆的一例證據。該圖的第一段跋文系唐文周書,而二段跋文和印章系唐寅真跡。較難相信該圖系唐寅之筆。

《西山草堂圖》第一段跋文(唐寅文周臣書)及印章「南京解元」,「劉如居士」和第二段跋文(唐寅文並書)

該卷本幅無年款,拖尾有錢貴書於正德庚辰(1520年)秋七月的年款,可知圖當繪於1520年之前,也就是說,該圖是唐寅在四十多歲時請周臣為之代筆的作品,並題寫第二段跋文,為前一段的自作詩(周臣代筆書寫)作註解:「頰壁亂梁出,急就烏皮幾。出杜詩朱版書,出李商隱詩。」周臣和唐寅汲取的南宋馬夏山水畫風各有不同,從表面上看,前者尖勁刻露一些,後者細膩柔和一些。

明 唐寅 《雙鑒行窩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從本質上看,是因兩人文化素養的不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筆性,前者(周臣)是一位碌碌匠師,後者(唐寅)是一位在野文人,比較故宮博物院庋藏的唐寅《雙鑒行窩圖》頁和周臣的《春山游騎圖》軸,雖均受南宋院體影響,但筆性中的文質要素多有不同,可資比較。

比該圖的真偽還要複雜的是此捲入清宮後的去向。

《雙鑒行窩圖》款識局部

在該手卷的包首上有一行小楷題簽:「唐寅西山草堂圖。賜南書房供奉戶部侍郎臣于敏中」,該圖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篇》二十二冊,當是乾隆帝賜給重臣于敏中的「重器」,可見乾隆皇帝愛重於敏中。

于敏中(1717~1780年),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年)一甲一名進士,他享受可以在紫禁城裡騎馬的特殊待遇。于敏中官至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一生榮耀至極。奇怪的是,該卷既然賞賜出宮,怎麼卻還有嘉慶和宣統皇帝的收藏印呢?

明 周臣 《春山游騎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這肯定與于敏中晚年的案件有關!他曾「私向內監高雲從探問記載,又於甘肅監糧一事伊為之從中主持,慫恿開捐,以致釀成捏災冒賑巨案」觸犯此類事皆屬欺君之罪,而事敗時于敏中已離世。於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皇帝將于敏中「撤出賢良祠,以昭警戒」,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下詔「所有承襲輕車都尉世職著即撤革,以為大臣營私玷職者戒!」 既然取消了于敏中享有的榮譽,那麼賜給於敏中的這幅畫,必然也會被清廷追回,這樣才有了嘉慶、宣統皇帝的收藏御璽。而最後,此卷又被溥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以賞賜的名義送出了皇宮,輾轉落入香港收藏家陳仁濤手中。

內容整編自:余 輝《英倫讀畫錄之二 尋找與故宮的對接》《紫禁城》2010年11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d9ZBHEBfwtFQPkd0_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