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龜茲國在隋唐達到鼎盛,此時的克孜爾石窟藝術成就亦十分絢爛

2020-03-24     文藏

有一些當代藝術家習慣以日和月作為繪畫元素,還有的喜歡以琵琶和箜篌等樂器融入繪畫中,那麼這些藝術元素、形式起源於何時?不久前一批專家學者考察了庫車、敦煌等文化聖地,古龜玆文化藝術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

位於庫車縣西側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

《收藏投資導刊》:克孜爾石窟總共有多少洞窟?

克孜爾石窟大像窟外貌

寧強:要麼有壁畫,要麼建築形制還能夠看得出來,要麼有塑像的殘跡等等,按照這個標準,克孜爾石窟分成四個區: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後山區。這四個區總共有334個洞窟。克孜爾石窟在創作上總體分為四個時期:初創期、發展期、繁盛期和衰落期。

初創期,是在三世紀末四世紀初,也就是魏晉十六國時期,這個時期壁畫保存狀況比較好的大致有五六個洞窟。初創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比如,118窟和77窟,這是初創期的重要洞窟。

克孜爾石窟 大像窟外貌

其中,克孜爾118窟不大,是一個方形窟,長約3.75米,寬4.88米,高4米,石窟上繪製了壁畫。走入118窟,正壁上就是佛傳故事中的一個場景,講釋迦牟尼還沒有出家之前的故事,正壁上繪製了「宮中娛樂」場景,頂部是一個券頂,殘存著一幅壁畫,券頂的正中間有一個類似長帶子一樣的東西,畫的是天宮。

公元4世紀中葉到5世紀末,克孜爾千佛洞進入了發展期。有人說「凡是了解克孜爾的人,都知道第38窟」。這裡的第38窟正是克孜爾發展期的代表石窟。

克孜爾第38窟《睒子本生》故事畫

那它為什麼如此重要?發展期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這一期的洞窟窟形大致比較統一,以第38窟為例,它的平面是一個長方形,前面有一個前室,有一個主廳,主廳的後部是一個背屏,我們通常把它叫做中心柱,背屏中間有主尊像,最後有一個可供繞行的甬道,左邊進去右邊出來,這個儀式叫做「右繞」。這個右繞是指「尊者之右」,就是指從佛的右手邊,順著甬道繞行。中間是一個塔,就是「繞塔觀像」這個意思。所以它的空間是一個長方形,但是後邊其實是由甬道組成的。

克孜爾第38窟「天宮伎樂」

第二個特點是題材也相對一致。中心塔的正面,就是人一進去看見的那一面,一般都有一個「釋迦牟尼佛說法像」,或者說是「禪定像」,佛像兩邊的牆上是泥塑的、貼上的或者刻的須彌山,就是一個一個的山包,好像釋迦牟尼在須彌山說法。

然後,在它相對的一個位置,就是門的上頭一般畫「彌勒天宮」,一個彌勒菩薩交腳坐著,俗稱「交腳彌勒」,兩邊有聽法天人,有音樂舞蹈。彌勒天宮又叫兜率天,梵文是Tushita Heaven,這是彌勒作菩薩的時候待的一個地兒。

繁盛期的時間概念大致在六、七世紀,就是南北朝和隋唐這樣一個時期。這個時期西域的局面相對穩定,也就是龜茲國的人口、社會各方面都處於穩定上升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時期,我們見到了大量新石窟的開鑿。

克孜爾第118窟窟頂「金翅鳥救母」故事

現存的263個洞窟里,一半以上是這個時期開鑿的。要想研究克孜爾的歷史、藝術,這個時期往往是一個研究重點。在這種背景下,克孜爾的石窟新開的這些又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它的中心柱,就是人進去正對著那一面,原來中間是佛像,是釋迦說法像,周圍是浮雕或者粘上去的比較簡單的須彌山的圖案。現在,它兩邊畫壁畫畫的是「請佛說法」。原來須彌山感覺是釋迦牟尼在那兒自說自話。

克孜爾第38窟「請佛說法」場景

現在繁盛期通常就表現派樂師去奏樂,去娛佛,去請佛說法,這樣我們就在正壁上見到了一些新的內容,彈琴的,還有獻花的,表現的就是「請佛」的這個內容。

而且在繁盛期,佛傳故事也有大量的演義,我們見到最多的是「釋迦牟尼涅槃」。現在,佛傳故事加入了很多別的內容,比如像「出遊四門」,釋迦牟尼見到一些人生的不如意處,比如像人人都要變老,人人都有可能生病,人人都要死等等這些東西,釋迦牟尼的覺悟過程也有一些展示。

內容整編自:蔣振鳳《古龜茲文化藝術的探尋與保護》《收藏投資導刊》2019年8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WI_FXEBrZ4kL1ViWv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