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和家人一起烤火消寒,許多文人雅士還喜歡在冬月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定期作消寒之雅集,一邊喝酒吃菜、一邊吟詩唱曲,天南地北海蓋一通,那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樂趣了。
馬仕睿繪
清人柴桑《燕京雜記》上就說:「冬月,士大夫約同人圍爐飲酒,迭為賓主,謂之『消寒』。好事者聯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意。」說寒冬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輪流作東請客,九天聚會一次,喝酒烤火;等大家都做過主人後,寒冬也過去了。
清 金昆等人合繪《冰嬉圖》
有時候這類消寒宴並不定期舉行,而是藉一些名目來召開,或探梅、或賞雪,不一而足;當紅梅初發時,大家攜尊對酌,取名「澆紅之宴」,真是雅趣十足。
清 金昆等人合繪《冰嬉圖》
晚清人厲惕齊《真州竹枝詞引》一文中,形容江蘇儀征的文人雅士,也愛在冬月作消寒雅集。幾個要好的朋友輪流做東,或燒全羊,或 魚頭,或烹五煨,食物要求豐潔,酒則用上好的百花酒或陳年紹興;聚會之所,窗嵌玻璃、門垂簾幕,四壁掛滿了名人字畫,屋中隨意放著盆景,像應時的水仙、山茶、臘梅、紛紛含苞吐蕊、競放幽香,消寒之人豁拳打擂、藏花猜枚,一旁侑酒的歌伎又低唱淺酌、湊趣助興,這真是極盡人生之樂事了。
現存養心殿後殿的「九九消寒圖」
冬天裡,北方和江南都會下雪,雪花紛飛,把大地鋪上一層白色的地氈,莊嚴肅靜;耐寒的梅花,也在枝頭綻放。於是愛好風雅的人,紛紛穿上厚厚的棉襖,帶上手套暖耳,或騎驢子、或乘雪橇、或坐冰筏,到野外賞玩雪景、踏雪尋梅。賞雪不可無詩,明朝末年,浙江山陰的名士張岱,在其名著《陶庵夢憶》里,有一則《龍山學》,敘述他和伶人、歌伎一同賞雪的情景,令人心嚮往之。
現存養心殿後殿的「九九消寒圖」 放大圖
關於冬日賞雪吟詩作對的風雅之事,元人當然也是不甘落後的。元代鍾繼先小令《馬玉郎感皇恩採茶歌》四景中有詠《雪》之作,刻畫雪景如在目前:是誰家剪下瓊花瓣,飛六出遍長安。瓊樓玉宇連宵(霄)漢,素練飄,縞帶懸,銀杯散。柳絮凋殘,蝶翅翩翻,灑歌樓,添酒價,助吟壇。壺天瑩徹,身地清閒,泛霞觴,歌《水調》,擁雲鬟。共開顏,且湯寒,興來未放酒杯乾。明日探梅應未晚,也勝和靖在孤山。
養心殿東暖閣
想著冬日天氣清寒里,有好友一幫,徹夜不眠,圍爐飲酒,賞雪對詩,是不是別具風流,讓我們現代的人也不覺羨慕不已了。
內容整編自:殷登國《十一月初一開爐節——古人辟冬消寒情趣多》《紫禁城》2010年12月刊,感謝作者及紫禁城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