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製造文房四寶之一的墨業,已很發達。安徽省歙縣方於魯與程君房兩家大墨店互相展開了商業業務競爭。現將故宮藏明代萬曆年間方程兩家的墨,作一概述。
程君房墨 網絡圖片
方於魯墨 網絡圖片
故宮博物院藏方於魯墨七十五錠(經鑑定後),除通體漆衣外,尚有五錠髹彩傅色墨,施以金、綠、碧、朱、藍、絳諸色。燦爛繽紛,尤覺奇麗。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文犀照水」(正)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文犀照水」(背)
「文犀照水」款識
其中一為「文犀照水」墨,重二百四十四克;二為「文彩雙鴛鴦」墨,重一百四十一克;三為「皇圖九錫」墨,重五十五克;四為「魚在在藻」墨,重一百二十一克;五為「天祿永昌」墨,重一百二十五克。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文彩雙鴛鴦」(正)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文彩雙鴛鴦」(背)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文彩雙鴛鴦」(款識)
按方於魯傳世的髹彩墨,截止目前,管見所及,全國各博物館藏品中,寥寥六錠而已。除故宮所藏上述五錠外,尚有一錠是「妙香寶輪」墨,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
明 方於魯制墨之「魚在在藻」(正)
明 方於魯制墨之「魚在在藻」(背)
明 方於魯制墨之「魚在在藻」(款識)
此六錠髹彩墨都是正圓形,大小輕重不同。墨模雕刻之精緻,與《方氏墨譜》中的圖式悉同。墨質堅瑩,洵為方於魯墨中的典型之作。
明 方於魯制墨之 「天祿永昌」(正)
明 方於魯制墨之 「天祿永昌」(背)
按墨之外體施以刮磨(即漆皮),乃方於魯墨店墨工首創。厥後,各墨家多仿效而為之。此法既潤潔美觀,又能保護墨皮不致斷裂,而漆衣再傅彩色,尤為創舉。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清麟髓」一錠(牛舌形)
方於魯墨是以「青麟髓」名列第一。從故宮博物院所藏方於魯七十五錠墨中,「青麟髓」就有十六錠之多。其牛舌形十一錠;)長方形二錠;八稜柱形三錠。在這十六錠中署有「承郁」款的墨,居然有九錠。根據謝肇浙《五雜俎記》所記:「余同年方承郁為歙令,自造『青麟髓』墨,價又倍之。」由此得知,承郁姓方,萬曆甲辰年間任歙縣縣令,別署「如如室」、「青蓮閣」。凡帶有承郁或其別署款者,並不一定是方於魯為方承郁所制之墨。
總而言之,方於魯墨店創設時期是在萬曆初年,程君房開設還朴齋墨店是在方氏之後,大約在萬曆十八年(庚寅)以前,而程君房親自營墨齋墨店是在萬曆二十二年(甲午),有程氏自序為證。《方氏墨譜》(美蔭堂刻本)之印製,也在《程氏墨苑》(滋蘭堂刻本)之前。而兩家墨店之競爭,自始至終,未有停止。
明 方於魯制墨之 「清麟髓」一錠(牛舌形)
尤其是程君房出獄之後,親自經營寶墨齋,兩者競爭更趨於尖銳激烈。同時,兩家墨店之發達,已臻登峰造極。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兩家造墨業務不斷發展與改進。在組織和推動墨業的發展方面,兩家的努力,應予適當的評價。兩家所制之墨,在技術方面都是當時技藝高超的墨工的製作;在雕刻墨模方面,也都是歙縣虯村名刻工的精心之作。因此,兩家所制之墨,實無差距,其技藝相埓。這一輝煌成就應歸功於兩家墨店墨工們的智慧和辛勤勞動。當時造墨事業之興盛,誠如後人所云:墨之在萬曆,猶詩之有盛唐;並起宋元之衰微,而奠定明凊之興盛,其功厥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gxiQnEBfwtFQPkdmStN.html內容整編自:尹潤生《方於魯與程君房兩家墨店》《紫禁城》2010年5月刊 ,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