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這個五一檔,我是這麼計劃的:
從一大堆新片中,先聊一個最喜歡的,再聊一個最不喜歡的。今天,就從前者開始吧。
先說答案,這個檔期我最喜歡的新片,是《秘密訪客》。而我喜歡一部電影的標準也很簡單:
質感在線的前提下(其實這就已經排除掉80%了…),相比不犯錯但也沒驚喜的四平八穩,我更喜歡敢闖敢幹、敢冒險的。
況且,可以這麼說,這真的是一部被很多人低估了的電影。
《秘密訪客》的被低估,大概體現在兩個地方:
首先,同為懸疑驚悚類型,它更偏向觀眾不那麼熟悉的心理驚悚,走的是上頭和後勁兒那一掛。與陳正道導演之前的《催眠大師》和《記憶大師》有很大的區別。
看這樣的電影,觀眾需要充分調動起主觀能動性,不再是被導演編劇做好一桌子飯菜大家直接開吃,而是成為電影的一部分,走進人物內心,邊看邊跟著思考。
其次,這是一部不怕解讀、甚至怕你不去解讀的電影。陳正道在這想要探討的東西,既多且深。可能有人懶得去想,也可能有人想了但沒想清楚。
那麼,這也正是我今天想聊的。
不僅僅是我為什麼喜歡,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
(以下涉及完全劇透,沒看片的可以先收藏或轉發再看)
1.
四口之家的秘密
如果你已經看過電影,我們不妨就直接從大結局說起,來看看這個家庭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可能有人在前面就猜到了,為什麼這個父母+姐弟的四口之家看起來哪哪兒都彆扭。
因為,他們壓根不是一家人。這就是一個強行拼湊起來的家庭。
這個秘密,在電影中是一點一點被揭開的:
先說弟弟。
一次校車墜崖事故中,除了男孩汪楚祺和司機於困樵,其他人全部遇難,而這意外的導火索,正是蠻橫任性的楚祺,突然要求困樵下車給自己繫鞋帶。
受傷失憶的困樵,在汪家的地下室中醒來。因為懼怕家長報復,他懇求汪父允許自己躲在這裡。因為嚴格說來兒子也有責任,汪父便同意了——當然這一切本就是汪父設的局,這裡他更多是順水推舟。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逐漸得知,楚祺當時的行為,是在校車上被同學霸凌了。而當更多秘密被揭開,原來真正的楚祺,已經在校車事故中死亡。這個倖存的假楚祺,出身貧寒,只是汪父拿來設局的一個棋子。
再說母親。
電影中,觀眾看到這一家人和困樵吃的第一頓飯,母親就忽然發飆,要求離婚。
這個媽媽,也是假媽媽。
她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富豪的情人,因為女兒也在校車事故中死亡,讓她選擇加入汪父的這盤大棋。
時間久了,她在外有了新歡,還懷了孩子,而壓抑虛假的環境更讓她想要逃離。
然後說姐姐。
姐姐汪楚瞳,是汪父原配妻子曉雪和前夫所生,母親去世讓她早早成熟,像一個冷漠而冷靜的旁觀者。雖然配合汪父設局,但逃離的慾望一直都在。
直到最後那頓飯上,忍無可忍的楚瞳對汪父舉起了刀。
最後是父親。
汪父,是將這個假的四口之家拼湊起來的操盤手。因為無法承受失去兒子的痛苦,且困樵法律上並無直接責任,他決定自己設局,來完成一次道德審判和精神折磨。
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局有點繞,但這裡要認清兩點:
一是汪父和困樵,這兩個最關鍵的局中之人能否立住,對這個局是否成立至關重要。而電影對這兩個人都給足了前史鋪墊,令人信服;
二是電影的野心,並不在單純給觀眾看一個局,秘密背後的人物和表達才是重點。
那麼,我們就來展開分析分析這幾個人物。
2.
三對人物關係的背後
對五個主要人物,在我看來,從人物關係入手會更直觀。
第一對關係,是汪父和困樵。
從身世經歷上看,這兩人就像是一個磁鐵的兩極,顯現出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可以有多麼天差地別。
汪父生在大富之家,一路順遂,但從精神到肉體,都擺脫不了來自家庭的控制。事業、愛情,兩個最重要的人生部分,他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主動權。
所以他不得不離開紐約,離開自己心愛的攝影事業和同性友人Roy(這個伏筆大家應該都能看懂),娶了一個不愛的女人,生下一個兒子(灰眼睛混血的細節也點出了兒子的身份)。而當這個承載著他人生重量的兒子因為意外死去,可以想見,汪父的世界徹底垮了。
於是,他決定復仇。
他要讓困樵感受到和自己一樣的、被家庭困住且永遠不得解脫的痛苦。
如果說汪父得到了過多他不需要的家庭之愛,那麼困樵顯然就是「缺愛」的那個。
面對這個為了他而憑空拼湊的四口之家,一個囚籠,很多觀眾會下意識覺得,電影會展現困樵要如何逃出生天。但恰恰相反,面對這樣一個陰鬱、扭曲、毫無愛意的家庭,困樵竟然真的陷入其中。
因為困樵的人生,也實在是相當之難了。
他是孤兒,在貴族學校開校車,缺少父母關愛,工作上還被驕縱的學生各種霸凌,被家長質疑,還被學校要求當著所有家長面道歉認錯。
於是,在汪家這樣有衣有食有房住、有家人陪伴的生活,就已經讓他非常知足了。
所以在電影結尾,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同時也離開了汪家的困樵,反而迷失了。
他走在街上,不知所措,最後還是下意識地走回了汪家門口。
片名的「Home sweet home」,對其他四個人是反諷,但對困樵,這裡就是他依賴的那個甜蜜之家。
這的確令人唏噓,細想想,甚至不寒而慄。
第二對關係,是姐姐和母親。
作為五個主要人物中唯二的兩個女性,她們都是配合復仇的棋子,相互之間並無多深的感情,電影她們倆直接的對手戲也的確不多。
但從這對關係中,能明顯看到電影對女性困境和女性覺醒的有意書寫。
母親入局前後,無論是情人還是假扮的「賢妻良母」,都是典型的依附男性的符號式存在,她甚至為了進入角色,穿上汪父前妻的衣服,模仿她的行為和說過的話,這種完全可以理解為「鬼上身」的驚悚拍法,背後呈現的還是丈夫對妻子絕對的支配。
姐姐作為年輕一代,面臨的困境同樣扎心。
因為和汪父沒有血緣關係,能感覺到她沒得到這個父親多少愛,所以電影給了很多她和困樵相處的片段。某種程度上,她將自己缺失的父愛,寄希望在了困樵身上。
而整體上,明白這一切都是個局的姐姐,既希望逃離,又渴望被愛。
女性的互助與覺醒,母親與姐姐有兩場對手戲體現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母親深夜失眠,姐姐下樓看到,淡淡地說了句,「你可以離開」;
第二次則是片尾,姐姐忍無可忍刺傷了汪父,母親第一時間衝過來抱住她,那一刻與其視為母親對女兒的保護,不如看作是女性之間的理解與心疼。
而在電影最後,母親並沒有選擇和情人離開,一番經歷,或許正是她覺醒的開始。對比來看,姐姐為了刺激困樵離開繼而解散這個家,不惜用了很多極端方式(比如夢遊,比如自殘誣陷困樵),這也是一個未成年少女為了逃離家的束縛,所能做的極致。
第三對關係,是姐姐和弟弟。
在這個「家」當中,姐姐是旁觀者與試圖逃離者,但出身貧寒的弟弟,在進入這個家後,其實就成了一個維護「家庭」的既得利益者。
但拋開彼此的身份,在姐弟之間,我還是看到了導演、編劇溫暖的那一面,或者說,是相信人性的那一面。
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裡,姐姐對弟弟都是不理不睬的,甚至態度有些惡劣。而弟弟則一直希望能被姐姐接受。一個細節就是,弟弟反覆表達想給姐姐吹首曲子的願望,但也反覆被姐姐拒絕。
不過,電影結尾,弟弟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在我看來,導演、編劇的意圖非常明顯:
家庭對人性的束縛、綁架,是存在的。但我們是否能讓這些傷害,在下一代身上有所減低,甚至達成和解?
觀眾對此肯定是見仁見智的,但這個問題上,我想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更多的還是,你堅持什麼,就意味著你相信什麼。
3.
三個關鍵詞的含義
《秘密訪客》著重刻畫的一個大主題,是家庭。但如果僅僅將電影理解為在討論家庭,就還是想簡單了。
在這個大主題下,我們又可以找到三個引申出來的關鍵詞。
第一,是父權。
對父權的理解,最表面的,自然就是一家之主的汪父。
電影中,他永遠處在畫面的中心,永遠坐在飯桌的主位,甚至連一道菜的擺放——比如魚嘴要對著父親——都是父親在家中權力的體現。
而權力的頂峰,自然就是汪父以一己之力,設下了這個如此複雜的復仇之局。
但電影對父權的描繪,也不乏批判。
最直觀的就是那個結論:
汪父本來是個家庭的受害者,後來卻成為家庭的施暴者。
他既可憐,也可恨。
這是電影對父權的態度,這不僅指向家庭,更指向背後根深蒂固的社會觀念。
第二個關鍵詞,是自由。
在這個「家」,即便是困樵,看起來都是自由的——因為他沒有被限制離開。但顯然,每個人又都是困在其中動彈不得的。就像台詞中表達的:
自由之於家庭,是很奢侈的東西。
有趣的,是其中男性女性對待自由的不同表現。
三個男性:
汪父曾經是不自由的,但在他有了選擇的能力後,他卻選擇的是讓所有人陪著他陷入這不自由當中;
弟弟作為既得利益者,選擇的是與汪父站在一起,他同樣不明白什麼是自由;
困樵作為那個「完美受害者」,更是這個不自由之家絕對的支持者。
但兩個女性則恰好相反:
母親「出軌」並懷孕,逃離並自我選擇的意願非常強烈;
姐姐同樣如此,為此在最後甚至做出了「弒父」的舉動。
這對比很是鮮明,甚至扎眼:
當男性大多還處在或俯視、或仰視的自我封閉時,選擇平視的女性,已經邁出了爭取自由的第一步。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獨立。
或者,用一個很俗套的詞代替,我想就是找自己。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家庭,很多人也的確依賴家庭,或者說依賴集體,因為集體往往能夠提供安全感和存在感,繼而得到生活的意義。
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去尋找自己。
一個丟失了自我的人,某種程度上,就像電影呈現的那樣,只是一個被「鬼上身」的符號,甚至空殼。
《秘密訪客》用了海量的細節,在我看來,也都在講這個找自己。
如果結尾困樵重回汪家讓你感到絕望,那麼顯然,你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多重要了。
結語
今天洋洋洒洒寫了很多,但其實電影中值得聊的細節和表達還有不少,礙於篇幅,如果你有補充,可以在留言區寫下來。
最後想說的還是,大家可能平時對國產電影有這樣那樣慣性式的不滿,但面對這樣一個有質感且不乏深刻表達的電影,還是希望,有更多人能靜下心去感受、去體驗。
畢竟,如今不去刻意迎合、堅持做自己的國產商業片,真的不多了。
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找自己的過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B-yLXkBrsvY2_UuSA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