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麻花<張藝謀,沒毛病

2022-02-02     壹條電影

原標題:韓寒<麻花<張藝謀,沒毛病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好久沒有一天看五部電影了。

尤其是,在大年初一,人潮洶湧的電影院。

先說一下安排吧:

《水門橋》《奇蹟》後面單聊,今天,集中寫寫《四海》《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狙擊手》這三部。

一個提醒是,如果你只是跟風看電影,那麼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預期。至少我個人,在正確預期下 (這個前提很重要),一天看下來,幾乎沒有多少失望情緒。

很知足了。

廢話不多說了,三部挨個聊聊吧。

(有劇透)

1.

《四海》:韓寒過氣了?

必須承認,看到《四海》的豆瓣開分,我是有些吃驚的。

在我這,論評分,韓寒上一部《飛馳人生》肯定是不配6.9分,這一部《四海》,倒也不至於到5.6分這麼低。

對這個忽然而至的「本屆春節檔最差」,我想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對多數人,這電影實在太不符合「過年看電影」的預期了。

豆瓣熱評第一就很有代表性,「大年初一看車禍,晦氣」。再加上渣爹、溺水、奮鬥失敗、朦朧愛情這些勸退元素,和觀眾走進影院前的預期完全沒在同一個維度。

第二,《四海》僅存的一點喜劇表現也是災難的。

「含騰量」過低就不提了,只「耀耀耀切克鬧」「無人疼無人要」這種過時爛梗,就足以證明韓寒在喜劇創作上,是真的既無天賦,也無品味。但我對此倒是毫不意外,畢竟過去兩部《乘風破浪》《飛馳人生》,就已經讓我對他拍喜劇再無期待了。

第三,可能是最關鍵的一點,韓寒之於現在的觀眾,確實有些過氣了。

在刻意弱化商業類型,強化作者表達後,他的審美、抒情與內在表達,頗有點兩邊不討好——普通觀眾沒興趣,影迷群體又瞧不上。

特別是,韓寒在創作上一貫的 自戀直男屬性,趕上這兩年女性價值被廣泛討論,對很多一二線城市的觀眾,都是大大的冒犯。雖然這次有意加進了一些女性表達(比如女主的獨立人設),但顯然,這個「麥琪的禮物」式的愛情,依然是男女不對等的——如果男主最後也死在珠江里,表達上或許會有提升,但韓寒也知道,大過年的,給觀眾看一部主角全掛的電影,必然是找死。

不過,對我個人,《四海》雖然有一堆問題,但依然可以及格。

要說原因,沒多新鮮更沒多深刻,只不過是,我從不認為電影創作,只能是敘事第一或人物為王的。

電影當然可以傳遞一種氛圍,或表達一種情緒,就像韓寒這樣,擅長金句和文藝范兒,也能找到自己的觀眾。哪怕骨子裡並不深刻,講來講去無非是青春疼痛那點事兒,不妨礙它成為中國電影多元創作的一個部分。

但,我還是想給導演韓寒一個建議:

未來再有新片,換個檔期吧,也不要再刻意為了拉攏主流觀眾,而去強行綁定沈騰,乃至精神分裂地硬在文青范兒里強加什麼商業娛樂元素了。

就只跟與自己氣味相投的觀眾做朋友,不好嗎?

錢是賺不完的;

要認清自己的能力;

小鎮青年,不會永遠當韭菜。

道理就這麼簡單。

2.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給黑馬去去火

和我在前瞻的預料差不多,哪怕是「偽開心麻花」,只要別太糊弄觀眾,都很能打。

最喜歡的一點:

這是部 純喜劇

沒錯,如今一部不上價值、不喜頭悲尾、不胡亂煽情的國產純喜劇,就是這麼稀罕。

另一個亮點,自然就是魏翔了。

應該說,哪怕是喜劇,能真給魏翔做主角的故事題材也實在不多。越是這樣,就越顯出這部的珍貴。

而這種珍貴,恰恰給電影帶來了巨大的觀感加成:

一方面,神經喜劇的類型和舞台劇的風格,尤其適合魏翔發揮個人獨特的喜劇魅力——嚴格說,魏翔的表演和沈騰並不是一個路子,而是類似金·凱瑞的面部肢體取勝;另一方面,這種「龍套變主角」的戲碼,結合魏翔的個人經歷,更是在戲裡戲外,形成了非常有趣而動人的互文。

再說一點的話,這次的翻拍放在國產電影範疇,也是一次不錯的示範。

創作者很明白自己要什麼,更明白觀眾想看什麼,刪繁就簡,讓故事更簡單,也更通俗。《教父》《雨中曲》《荒野大鏢客》這樣的迷影梗也難得是加分項。

但電影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第一,純喜劇沒錯,但具體的喜劇表現只能勉強及格,難稱優秀。

除了對原版橋段的復刻,與強化魏翔的個人魅力,其他方面乏善可陳。更致命的是,一些為了搞笑而搞笑、為了煽情而煽情的設計,對魏翔這個人物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比如開頭的龍套無腦加戲,比如與義大利黑幫談判一段,都是為了搞笑而強行把人物蠢化;再比如見父母一段,為了煽情又強行賦予人物一層禁不起推敲的道德弧光。

我當然知道這些段落都有推動敘事,但故事是推進了,人物卻也由此失去了真實感和可信度。

第二,馬麗。

這部電影,加上前一段的《東北虎》做對比,讓我越來越堅持一個觀點:

這幾年的馬麗,實在有點被喜劇和開心麻花拖累了。

這或許是直男喜劇天然會對女性有剝削,又或許是馬麗主動選擇留在舒適區,但肉眼可見的,就是她盡顯的疲態。

這種疲態,讓她顯得游離、出戲,加上這次又是一個被黑幫老大輪番追求的美艷明星設定,更是在基本的說服力上都打了折扣。

歸根到底,還是咱們國內兼具實力與號召力的喜劇女演員,太少了啊。

3.

《狙擊手》:張藝謀被埋沒?

除了第N次說出毫無新意的「你永遠可以相信張藝謀」,我們還應該怎樣評價《狙擊手》呢?

既然都在夸,就先給這部「春節檔綜合口碑最佳」挑挑毛病吧:

第一,看到一些人把這部電影與《拯救大兵瑞恩》和《兵臨城下》做對比,我當然認為這樣的對比對創作上必然有所束縛的張藝謀很不公允,但就事論事,《狙擊手》的確在表達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欠缺。

第二,文本層面,偵察兵這個「工具人」是柄雙刃劍。

偵察兵亮亮中段之後揭曉的情報價值,是保證敘事邏輯的重要一環,但換個角度,這又是對電影人文表達的傷害與削弱。

即,戰場救人,到底是單純的人道主義與戰友情誼,還是基於他身上的戰略意義與勝仗價值。

一定有人認為我這是吹毛求疵,但如果電影的敘事邏輯是救人始於情報價值,終於人道主義,無論類型技法還是共情效果,都一定好於現在的始於人道主義,終於情報價值。

第三,張譯的連長角色有些多餘。

這個角色開頭短暫出場,就是為了給結尾的煽情做鋪墊。但這正是《狙擊手》最泄氣的地方,把先前全班犧牲的殘酷,與「愛哭鬼」單挑取勝的快感,生生轉到了人為的生硬煽情上。

除此之外,大到章宇這個人物完全做去背景的神化處理,小到反覆出現的子彈時間,我也都持保留意見。

某種程度上,《狙擊手》的這些毛病,更多是來自於電影在創作上的天然劣勢,放在國內語境下,可以理解。

而之所以多說幾句毛病,也是因為,電影的好,實在是不需要我多說了。

小格局、小人物、單場景,之於國產主旋律,都是眼前一亮的變化,再說兩個我個人很喜歡的處理吧:

一個是 旁白

國產電影的旁白,大多是減分,但張藝謀的旁白處理是加分的,給電影賦予了一層質樸的傳奇色彩。

一個則是唱起 「雄赳赳氣昂昂」

在愛國主旋律不可避免的煽情上,今年春節檔有兩個處理我很喜歡,其中之一就是這段戰壕中唱歌。

不過,雖然口碑第一,但《狙擊手》的票房走勢並不樂觀。

這次義無反顧的春節檔之旅,顯然還需要更多識貨的觀眾,給出實打實的支持。

結語

綜合來看,我對今年春節檔的新片,整體還是很滿意的。

或者換個詞,還是很知足的。

當然,或許更多人,對所謂「史上最貴春節檔」,更有發言的慾望。

其他的新片,咱們稍後慢慢聊。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置頂哦~

如何星標我們:

往期精選

【壹條電影】互動群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

你們的【在看】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bf7957742ca2f82d3c25417611b08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