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應對孩子哭鬧,堅持四個基本原則,別被孩子牽鼻子走

2019-09-21   教育思呈說a

本文/思呈老師(原創)

每個家長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稍有不如意或者不順心,家長都會想盡辦法去滿足。可是家長也有頭痛的時候,那就是面對孩子哭鬧,不知道應該用如何的方法去應對。達不到孩子要求,孩子可能會哭鬧;換了環境不喜歡,孩子可能會哭鬧;身體不舒服,表達不清楚,還是會哭鬧。家長的內心已經被孩子的哭鬧折磨的千瘡百孔。很多時候的妥協並不是想真正的把孩子養成熊孩子,而是因為真正的心疼。可一味的滿足孩子哭鬧時,哭鬧變成了孩子手中最厲害的法寶。要改掉這種哭鬧的陋習,家長一定要了解關於孩子的很多細節。

孩子為什麼要哭呢?

  • 面對新環境時的恐懼

這也許是很多家長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最常見的便是孩子上幼兒園這個階段。從爸爸媽媽整日的陪伴到孩子去新環境中要和很多陌生人在一起接觸,這會使孩子的內心增加恐懼。在孩子沒有接受這個新環境之前,會有很大的情緒變化。而最直觀的表現便是哭鬧。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滿,以及對新環境的拒絕。

  • 身體原因

即使是成年人在生病的時候也會有不舒服的現象,孩子同樣如此。而且孩子的表達能力並沒有大人那麼強,所以便會用自己的哭鬧來表達自己的身體難受。家長一定要多觀察孩子,給孩子量體溫,觀察孩子的生理現象,這些都可能是因為疾病所帶來的影響。

  • 要挾家長

哭鬧絕對是孩子最有利的一個武器。在很多時候只要用哭鬧,便可以威脅大人自己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是只要一哭一鬧,家長便很容易去達到孩子的要求。所以,很多孩子在經歷了哭鬧之後便會學會了假哭,孩子的內心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家長能夠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也許是多吃一顆糖果,也可能是多買一個玩具。哭鬧變成了威脅家長最好的武器,這時家長一味的縱容也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面對孩子哭鬧的解讀,其實不止這幾種,孩子要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聰明,很多時候表現的也更加敏感,對於新環境,對於新物品都會有著自己的感知。一般比較小的孩子,不能夠正確的表達自己,都會用哭鬧來表達一些負面情緒,不喜歡或者不開心。家長在不知道如何應答的時候,處理辦法大徑相同。除了孩子真正的身體發生疾病,其他的哭鬧,大多數都是孩子想要威脅家長的一個手段。

家長常用的應對方法

  • 嚇唬孩子

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會選擇放狠話的方式讓孩子去害怕。比如再苦大老虎就要把你抓跑了。警察叔叔來要把你帶走了。家長會用這樣的話去選擇讓孩子的內心產生恐懼,從而對家長選擇順從。也許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童年經歷。但也有一部分孩子面對這樣的威脅。會越哭越嚴重,而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動手。

  • 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用哭鬧想要威脅家長的時候,家長特別容易用其他的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和媽媽出去媽媽給你買顆糖或者媽媽帶你去哪裡玩,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引開孩子當時的注意力。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停止孩子哭鬧,分散他的注意力。總之,在家長的眼中,孩子喜歡什麼就拿什麼去哄騙孩子。最後會不會兌現就是另一回事了,長期對孩子這樣去哄騙,會讓孩子對父母連基本的信任感都沒有了。

  • 當做沒看見

很多家長的心態非常平和,當孩子哭的時候你哭你的我干我的,不管孩子怎麼哭鬧就當沒有看見,總認為孩子自己孩子在自己身邊不會發生什麼大的事情,等孩子哭夠了,自然就沒有什麼事情了。其實很多時候任由孩子不停的哭鬧,這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讓孩子的世界裡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愛他。甚至很多時候認為自己的世界中很缺乏安全感。

家長在對待孩子哭鬧時,解決辦法雖然不少,但是很多時候這些辦法並不是非常受用,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僅沒有治好之前的陋習,還讓孩子的內心產生了陰影。

在面對孩子哭鬧是李玫瑾教授曾提出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打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二,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正鬧著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你就看著他鬧,等他情緒平復。

親子教育專家錢樹雲也曾說,當孩子哭鬧宣洩情緒時,我們首先要接納他的情緒,此時孩子覺得悲傷源於沒有達到內心的滿意。

面對孩子哭鬧,家長應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家長先控制好情緒。

孩子在哭鬧時最容易影響的就是家長的心情,同時家長的情緒很容易變得非常消極,這時要做到管控好自己的衝動。面對孩子是不要用暴力去解決,更不要不斷的去催促孩子,也不要對孩子去做無理的要求。這時的孩子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所以,家長一定要壓制住自己的這些衝動,學會拿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

情感連接也就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充分表達家長的同情心,向孩子靠攏,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情緒想法和感覺。

第二,正視孩子哭鬧的情緒。

孩子特別喜歡用哭鬧來威脅家長的年齡無非是兩歲以後,這時迎來了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家長一定要正確的看待孩子的哭鬧行為。要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更要了解孩子內心的心理意識。這時孩子更希望自己能夠獨立的發展,不需要家長對孩子有過多的約束,有時孩子的哭鬧,也是在宣誓自己的主權。

第三,體諒孩子的內心。

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家長不要強迫他們停止,更不要使用過多的武力,要保持堅定平和的態度。不妥協也不要去強制,不要和孩子之間發生無謂的爭戰,讓孩子把情分情緒先宣洩出來。讓孩子自己能夠慢慢的平復感情,家長在給予孩子撫慰傾聽,要讓孩子的內心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之後再去了解孩子真正哭鬧的原因。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當我們注意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態度堅定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他們的不良行為不會得到自已想要的結果。

第四,對孩子需求的滿足。

對於孩子哭鬧時所要表達出來的需求,家長要根據對孩子成長的需求來判斷是否真正要滿足孩子這樣的需求。也許孩子的一些需求並不是什麼原則性的,這時家長可以部分的去滿足一下孩子。即使帶來了一些不好的結果,也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而且對於一些無理的要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給孩子一個期限。告訴孩子在哪一些階段才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去滿足孩子,這不僅尊重了孩子,同時也讓孩子從中了解了其內在意義。家長用這種延時滿足,讓孩子不僅得到了內心的需求,也不會認為哭鬧馬上會得到結果,在之後哭鬧便不是孩子的殺手鐧了,孩子也知道通過正常的行為便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家長再也不要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束手無策,也不要用大人的思想去約束孩子。只要家長細心去做,便能夠找到和孩子共處的原則。而且也可以通過平時對孩子的照顧中種種變化,去判斷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應對孩子的一些陋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待,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到大家。有相關育兒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將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