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才算養得好?
多數父母會把成績歸於好孩子的第一大特徵,幾乎將好學生和好孩子划上了等號,但其實不然。
成績是孩子的能力,而孩子的品質才算得上養。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幾點特徵,說明你養得不錯,偷著樂吧。
做錯事,會道歉
對於任何人來說,說「謝謝」很簡單,說「對不起」很難。
根據澳大利亞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拒絕道歉有益於維護自身的自尊心,所以道歉很難。
但做錯事不道歉,維護的只是脆弱的自尊心,這樣的自尊心遲早讓孩子更敏感。
所以,孩子做錯事會道歉,不僅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是不斷修煉自尊心的過程。同時也照顧到了他人的感受。
這樣的孩子,更受歡迎。
懂得禮讓
有家庭的孩子都逃不過一個現象,那就是特殊對待。
好吃的第一個先給孩子,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把東西先給比自己大的,自己最後吃。
長期這樣教導下去,孩子就學會尊老愛幼。
禮讓是發自內心的自願行為,不同於隱忍、被強迫。
懂得禮讓的孩子,更有責任感。
說話有商量
大家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說買什麼就買,不買就在地上打滾,反正是各種說不通,氣得你想揍他一頓。
但也有不少孩子,家長好好地跟他溝通說,家裡已經有,我們看看別的好嗎?他就不爭了。
我們都說不能跟孩子講道理,其實是你的孩子說話沒商量。
所以,有個說話能商量的孩子,父母要偷著樂了。
能夠延遲滿足
孩子是個急性子,去超市買了零食,他會迫不及待地就要吃;燙嘴的食物要立馬吃,不給就立馬哭;家裡有糖巴不得一次性吃完。
什麼都要立馬得到的性子,常常令大人頭疼。
而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會等到家裡才吃,有糖會安排每天吃1-2顆,燙嘴的東西等冷了吃。
懂延遲滿足的孩子,能夠控制自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將來在面對誘惑時能夠自製。
不過這樣的品質,需要家長平時多培養。
懂得關心父母
上次微博被一個小男孩刷屏,他在鏡頭向自己的媽媽告白說:
- 媽媽辛苦了;
- 要好好愛自己;
- 不要把全部心思放在他身上。
看的人熱淚盈眶。
怎麼判斷孩子會不會關心人,那一定是看他會不會關心父母;因為父母為他付出最多,朝夕相處。
如果身邊人都不懂得關心,怎麼指望他關心其他人?
孩子的情緒很真,關心就是關心,摻不了假;他關心你說明除了愛你之外,更看到了你的付出,他也願意付出。
遇事敢說
上次看到網上一個新聞,一個小學生因為打破了學校的玻璃而跳樓自殺,因為他怕家裡賠不起。
有多少孩子明明在父母身邊,卻活成了一座孤島。
他們明明遇到了困難,卻不敢跟爸媽說,怕給他們惹麻煩,更怕他們責怪自己不爭氣。
最常見的就是校園霸凌,在學校受了很大的委屈,卻悶在心裡,直到爆發出事後,父母才驚覺孩子受了很大委屈。
當孩子出事後,他們多麼希望孩子能夠把自己的困難說出來,他們會給他撐腰的。
所以,平時教導孩子堅強的前提是,當他應付不了時要告訴父母,而不是硬著頭皮上或者是埋在心裡。
遇事敢說的孩子,其實父母能更加放心,至少孩子活得不會太累,心思太重。
因此要教孩子,扛自己能扛的,扛不了的別逞強。
有良好的習慣
陶行知說,教育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
良好的習慣一定是好孩子的標配。
每天按時早起,按時早睡,講衛生,認真聽別人說話不打斷,公眾場合不大聲喧譁,不隨地吐痰等等,都是屬於習慣。
假如一個行為舉止隨心所欲,不顧他人感受的孩子,那必定不受歡迎,時間長了影響社交。
孩子養的好不好,有沒有好的習慣,主要是體現在言、行、舉、止等方面。
一個言行舉止好的孩子,讓人如沐春風。
有善心
電影《烈日灼心》中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但如果教育缺失,那人將只剩下動物性。」
關於人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一直都有爭議,但肯定的是孩子一定需要被教導。
孩子的善心就是最基本的表現,看他對待小動物是不是很殘忍,如果很殘忍,就是沒有生命意識。
對待動物的生命如此,難保對待人的生命不會如此。
孩子的善心是是非觀的體現,混淆是非觀的孩子令人可怕。
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善心,這樣他才會有道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
孩子所有的品質培養一定離不開父母,你給他怎樣的教導,他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長大容易,但成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