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這次假期不斷地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多了。
平時孩子放在她爺爺奶奶家,這次我發現2歲的孩子,誰嚴厲誰寬鬆,她了如指掌。
女兒喜歡看電視,如果她看得久了,我和她奶奶都會把電視關掉,要求她出門走走。
小姑娘就立馬哭起來,死活不肯關電視,嘴裡喊著「汪汪隊」、「不要」等字眼;
知道我們不會答應她要求後,就叫「爺爺」,趕來的爺爺立馬就給她打開了電視,又看了起來。
包括吃飯、零食、生氣時,她都會叫「爺爺」,然後爺爺對她好一頓哄。
小小年紀,就對大人的脾氣掌握得如此清楚,奶奶嚴厲,我和她爸堅持底線,只有爺爺是無條件地滿足她。
所以,當她有不合理的要求時,都是找爺爺。
有時候公婆兩人會為了她看電視吵架,吃零食吵架,難有結果。
而中國式家長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教育由來已久。
紅白臉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有個怕的人?
家長既不想孩子一直處於管教中,成為軟弱的人;又不想放羊式地散養,不管孩子;於是,兩者結合,就有了「紅白臉教育」。
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媽媽是白臉,爸爸是紅臉;當媽媽嚴厲要求孩子時,爸爸就跑出來打圓場,然後孩子肯定會更傾向爸爸。
就像電視劇《少年派》里的林妙妙,媽媽王勝男對她是嚴格教育,就怕她走歪;爸爸林大為怕她承受不住媽媽的高壓,偷偷地給她鬆綁。
有一集是林妙妙想買輛自行車,王勝男怕馬路上危險就沒答應她;之後林大為趁王出差,偷偷地買了。
類似的場景很多,所以,林妙妙有啥要求時都找林大為,對媽媽是藏著掖著。
林大偉固然是個好爸爸,但是在教育這邊,沒有跟妻子站在一條戰線上,時常使王的威嚴盡失。
現實家庭中,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做法,當一方嚴厲,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另一方就偷偷地滿足孩子,無非是怕孩子難過。
讓孩子有個怕的人,這樣他不敢做壞事,目的是好的,但其實這種教育方式,弊大於利。
其實是嚇唬孩子,但結局往往不如願。
紅白臉教育,容易讓孩子成為「雙面派」
「紅白臉教育」一個是推,一個是拉,兩者力量完全消除,對孩子的教育作用甚少,但壞處很多。
1、成為兩面派
當你們在唱紅白臉時,孩子已經建立了一套應對體系。
面對嚴厲的媽媽,他低眉順眼、逆來順受;面對軟弱的爸爸,他順杆往上爬;兩邊角色切換完美。
說句難聽的話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雙重標準下教育出來的孩子,他自然準備了雙重標準來應付。
誰好說話,誰不好說話,有合理的要求找誰,不合理的要求找誰,他門清兒。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一定能交到知心朋友;
我們希望有個表里如一的高情商孩子;卻不希望有個說一套做一套的偽裝者。
2、會讓孩子疏遠「白臉」家長
就像我的女兒,會疏遠堅持原則的我,親近無原則的爺爺;包括她的哥哥,當想要玩手機,吃零食時都會找爺爺,而躲著奶奶。
所以,紅白臉教育的結果,一定是孩子疏遠「白臉」家長,甚至是抱怨。
而往往白臉家長恰好能給孩子底線,樹立原則;對孩子不利。
3、孩子價值觀錯亂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的雙重標準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當你要求不能做這件事時,爸爸跑來偷偷地告訴孩子可以做,他就不知道到底誰說得對。
就像手錶定律,一隻手錶可以知道準確的時間;兩隻手錶不知道準確的時間。
所以,給孩子統一的價值觀才是教育之道。
教育孩子,父母得「統一戰線」
只有雙方統一戰線,給孩子一個標準,他才知道該怎麼遵守規則。
1、建立底線,樹立原則
不是所有的「虎媽貓爸」教育都是屬於紅白臉,紅白臉指的是一方有原則,一方沒原則,導致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如果當一方過於嚴厲,孩子情緒很低落,另一方就可以從中調和;但前提是給孩子先建立底線,樹立原則。
觸碰底線的事不做,觸犯原則的事不原諒,才是安撫孩子情緒的前提。
2、夫妻雙方標準一致
最好的做法是兩人標準一致,才能給孩子方向。
如果出現兩人意見不一致,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或者一方偷偷地給孩子鬆綁。
而應當是兩人先商量好了,拿出一個結果給孩子。
這樣才能教育出,價值觀統一的孩子。
3、忌說對方的壞話
有的父母在唱紅白臉時,常做的做法是,先否定一方的做法,說「你媽就是那樣的人,不要理她」。
自以為自己爭取到了孩子的心,其實時間久了,孩子會覺得你這人喜歡背地裡說壞話,以後會疏遠你。
而嚴厲的一方,被另一方時常說壞話,在孩子面前威嚴盡失,導致的後果,雙方的話在孩子眼裡,都失去了約束力。
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取信孩子,就說對方的壞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陪伴和榜樣示範。」
所以,在一開始教育孩子時,就要做好示範,給孩子好的榜樣。
紅白臉只是老一輩人的策略,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孩子。
不要在孩子面前,濫充好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OAQHABgx9BqZZIiU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