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校園暴力,家庭教育有哪些影響

2019-11-06     哆啦A夢育兒

文/哆啦A夢育兒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道德觀念,生活習慣和思考模式等產生極大的改變,使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齡層逐漸下降,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縱觀校園暴力行為,大多都因小事而起,經過深層次分析都與學生心理品質長期積弊有關。家庭是人生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觸的第一個教育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能否形成。此外,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它既是日常教育,更是終生教育。因此,分析家庭教育,找出家教育的弊端,對於防治校園暴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校園暴力簡述

校園暴力是指在校園及其附近發生的暴力行為的總稱。其內容主要有學生暴力老師暴力和校外暴力。從大量的校園暴力事件中不難看出,校園暴力的危害及後果是極為嚴重的,它嚴重阻礙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給學生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視的。施暴對象承受的不僅是身體傷害,更嚴重的是由暴力傷害引發的自卑、焦慮、恐懼等精神障礙,而且會使一些原本品行良好的學生成為施暴者反過來侵害弱小的低齡學生,加劇了校園治安環境的惡化。對施暴者而言,則可能會造成以後的暴力犯罪或行為失調。

二、校園暴力產生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1、家庭暴力觀念的傳輸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各種矛盾凸顯,多元利益集中爆發,嚴重衝擊著社會公眾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一些青少年父母在紛繁複雜的各種觀念的衝擊中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理上處於焦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狀態,表現在行為上則是一種缺乏理智的動作。他們在遭遇利益矛質沖時容易意氣用事傾向於暴力維權,缺乏理智,衝動冒進,逞一時之快而不顧後果。孩子本來就有模仿能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使得家長的行為對孩子具有極強的示範性和引導性,孩子更樂於接受父母的行為示範,加劇了父母暴力行為對孩子的感染和孩子對其不良行為的模仿。如果孩子再遭遇父母離異、家庭「戰爭」、極度貧困等負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攻擊性人格」。不難看出,父母對孩子有意無意的傳輸暴力觀念,「示範」暴力行為,一定程度上為校園暴力行為埋下隱患,促使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

2、家庭不良氛圍的潛移默化

每個人都註定歸屬於一個家庭,都在特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庭是個人最早的生存環境。良好的家庭氛圍,健康的家庭環境是促使青少年建立健全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基礎。當今社會由於種種原因,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也逐漸增多。離異的父母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忽視對孩子的關注,忽視殘缺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有的父母甚是扭曲的認為只要經濟上滿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彌補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一味的用錢解決孩子的問題,極易是孩子樹立錯誤的金錢觀和利益觀,導致孩子逐漸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用金錢解決暴力問題的錯誤觀念有的離異父母則因離異對自己造成傷害而不願撫養孩子,對孩子放任自流,甚至有的父母因走不出離異陰影中。對孩子而言相向,暴力相加以轉嫁自己的痛苦,對孩子身心發展造成傷害,導致孩在外以同樣的暴力方式釋放自己的負能量,以減輕自己的痛苦,尋求變態的「快感」。不良的家庭環境、家庭氛圍會導致孩子進入學校後不良行為甚至是暴力行為的發生,這必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3、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在計劃生育的影響下之家普遍增多,孩子成為父母的中心,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祖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則更勝。這容易使得孩子在一家人的寵愛中變得驕縱任性,我行我素成為家庭的小暴君,促使孩子形成個大主義。望子成龍向來是父母的願,隨著社會的變遷,各種價值觀、利益觀的充壓著人們的原有觀念在紛繁複雜的多種價值觀中有的父母急功近利意於求成,望子成龍成了「逼子成龍」,家長們漸漸開始篤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進行輪番轟炸,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學會所有的技能。更有一些家長認為「嚴師出高徒,孩子就是要打出來的」,採取傳統的棍棒教育方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大的壓力容易造成身心的損傷。家長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把教育的重心完全倒向技能和智力訓練,忽視了孩子人格養、身心素質等的養成。功利性的家庭教育以及棍棒教育的方式都會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健康發展,更甚者可能會默認此類教育方式。有的孩子因受棍棒教育長大,在他心靈中認可這一種棍棒教育的方式其以後在生活工作中也同樣會使用棍棒,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更有可能產生一種非常極端的人性扭曲。

小編有話說:

隨著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社會、學校、家庭對校園暴力的關注日益增多。校園暴力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於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場所,並且貫穿於人的一生,它對於學生是否產生校園暴力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對於校園暴力的防治,家庭教育理應起到基石的作用。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GFkQG4BMH2_cNUggR5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