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夢育兒
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對家庭教育是越來越重視。首先就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並不是斷章取義地選取一些教育理念來支持自己的家庭教育行為。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性別角色社會化發展的影響,避免重男輕女的教養態度,還需要防止性別刻板印象對兒童成長的影響。父母應該擴寬視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吸取優秀的家庭教育理念與他人的經驗,分析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懂得孩子的天賦個性,注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順著兒童的氣質、個性來教育,讓兒童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適應社會、快樂生活的人。
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的核心角色缺失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城鄉差別日益嚴重,貧富兩極分化,不僅是社會發展中經濟的差別,更有教育上的差別。父母為了生計奔波,小孩出生後便無力承擔與子女一起生活的壓力,唯有託付親人照顧,留守兒童的各種問題便顯現出來。留守兒童的衛生、安全、心理、教育方面產生的問題時有報道。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其他任何親人都不取代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傳身教,也不是通過電話或其他溝通方式的教導可以完成的。父母在家又不能更好地維持生活質量,而一味地去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要父母陪伴兒童成長,也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意義。這個問題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幫助,從各方面來促使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離婚率居高不下還有上升趨勢的今天,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單親家庭中既當爹又當媽的情況,首先就讓與兒童一起生活的,作為照顧、教育兒童的父母那一方角色混亂,如果父母自己都處理不好自己的角色的話,教育子女肯定容易出現問題。
(二)獨生子女家庭的人際關係單調
自從我國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為,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這個家庭觀念很重的我國,獨生子女的存在現象,對很多觀念造成衝擊。如: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男丁延續香火等。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承受了太多的關注與期望,以致於形成懶惰、自我中心、孤獨等性格特徵。沒有兄弟姐妹,家人都圍繞著自己轉,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不能在兒童期形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談不到合作、競爭、互助等,使其社會化過程中容易出現意志脆弱,挫折忍受能力差;依賴性強,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社會交往能力差;蠻橫任性,自我控制力差等心理缺陷。兒童意識不到自己進入社會之後,並不是像在家庭中那樣,隨時有人關注與幫助,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競爭、處理人際關係。
(三)對兒童的過度保護、溺愛
就算家庭中不是只有一孩,也絕對是少子化,已不能如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一個家庭養育多個小孩或是幾代同堂的情況了。父母對小孩看得很重,過度地保護,能夠代替做的事情一定會代做,唯恐怕不能滿足小孩的需要,減少了兒童的動手與思考的行為。對兒童的過度溺愛其實是變態的愛了,造成兒童自私、反抗的性格,對兒童社會化起到阻礙作用。
(四)對教育理念的誤解
希望子女成才,較多地只注意智力方面,非智力方面相對地就減少了。對一些教育理念,如「人的右腦只開發了10%」、「敏感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等,認為人的大腦還有更大的開發空間,要抓住兒童的敏感期,從小就按受各種培訓,致使兒童過早地承受家庭期望的壓力。兒童期是遊戲、玩耍的時期,在這期間學會與人相處,應對困難,培養非智力的能力。而家庭對教育理念的誤解,以為對這些教育理念的運用,是重視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更有益,其實是剝奪了兒童他自己應有的成長需要。
促進兒童社會化的家庭教育優化對策
(一)維護家庭的完整與和諧,重視家庭成員的角色行為
家庭成員的完整,特別是雙親的完整,在家庭教育的發揮是非常重要的。作為父母,要關愛自己的生命,要能處理好夫妻關係、與家庭其他成員的關係,創造與維護家庭的完整與和諧。家庭角色的功能不能替代,母親不是教育兒童的主要者,父親角色也很重要,父親的形象是兒童對男性的第一認識,父愛缺失的兒童成年後找對象會變成「戀父型」或是對男性產生恐懼。家庭關係不和諧則會對兒童的戀愛觀、婚姻觀、家庭觀造成不良影響。如果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作為祖輩,也應該處理好自己的角色,不能越線代替父母執行一些教育行為,在教育方面要達到一致性。
(二)培養安全型的親子依戀關係,注重兒童的心理健康
依戀是指個體對另一特定個體長久的持續的情感聯結,是兒童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軀體聯繫的心理傾向。依戀對象比其他人更能撫慰兒童。如果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或其他長輩沒有幫助孩子與自己建立一種恰當的感情紐帶,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人際方面的障礙,而這些障礙有可能伴隨孩子的終生。兒童出生後,父母應主動與孩子建立這種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因為安全型依戀有助於兒童積極的探索能力,對事物產生興趣並主動去活動、探索,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得以維持。安全型依戀有助於兒童形成與同伴的友好關係,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更易接觸、攻擊性低,朋友多,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性技能。家庭是人生的港灣,在這裡得到世間最初最純的愛與關懷。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