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 | 新型城鎮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23-11-0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式現代化 | 新型城鎮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國式現代化 | 新型城鎮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科學報關注我們

▋中國式現代化

走中國特色、根植於中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動實踐。中國式現代化導向下的新型城鎮化,一是人口規模巨大與城鄉人口規模結構變化及布局形態;二是共同富裕與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及區域協調發展;三是精神文明與城鎮化與城市文脈、鄉村記憶及社會文化變遷;四是人與自然與城鎮化及人地關係、資源環境、碳排放、可持續發展;五是和平發展與城鎮化及國際合作、全球城市網絡等。

原文 :《新型城鎮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者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陳明星

圖片 |網絡

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六大,首次將城鎮化納入報告之中,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如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比如,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包括大中小協調發展等。黨的十八大,七次提及城鎮化,提及密度最高,突出強調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表明對中國城鎮化發展模式及方向有了新思考,謀篇布局新型城鎮化戰略;同時在報告中,提出「四化」同步,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在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當中提到城鎮化。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新型城鎮化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並列,並提出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首先是城鎮化階段出現了躍升。改革開放之初的城鎮化率只有17.9%左右,80%多的人口都是農民,到今天城鎮化率達65%以上,發展階段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市人口規模快速增長,城市數量增加,城市建成區擴張建設,城市綠地環境整體上改善,設置了一些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創新的國家級新區,凝練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區發展模式,非農就業崗位大規模地增長。此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及鄉村振興所取得的巨大成效,離不開中國特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圍繞城市棚戶區改造和資源型城市特殊類型城市轉型發展,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國城鎮化在全球發揮重要紐帶作用。用中國對全球城鎮化進程貢獻率的定量判斷指標,核算中國的城鎮化從1970年以來的貢獻程度。改革開放之前,大約是在10%的水平。從1990年以後,中國城鎮化貢獻不斷攀升,占全球50%左右的水平,尤其是2014年提出新型城鎮化以後,隨著中國城鎮化主動調整速度、更加重視質量,趨於下降和平穩。中國城鎮化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發揮著重要紐帶作用。一方面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城鎮化已進入了成熟階段,在城鎮化發展道路、經驗、模式、技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要積極向已開發國家學習城鎮化經驗;另一方面,中國城鎮化水平又比一些發展中和欠已開發國家要高,中國城鎮化發展歷程和經驗,在城鎮化發展、消除貧困、拉動就業、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經濟增長等多個方面提供了示範和樣本。已開發國家城鎮化歷程的歷史較為久遠,相對而言對當前全球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現實道路可借鑑的相對較少,而中國在世界城鎮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紐帶角色和示範作用,要努力講好城鎮化的「中國故事」,加強城鎮化領域的國際合作。

新型城鎮化未來的工作重點。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要清晰認識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包括不充分、不平衡、可持續三個方面。比如,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流動農民工的基數非常大,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差額並沒有縮小。同時存在這些人進了城以後,原來的市民和新市民之間的社會融合問題,以及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住房等成本上升,所出現的城市新貧困問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缺少城鄉融合發展模式路徑等。此外,大規模城鎮化對資源環境影響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是可持續城鎮化問題的集中反映,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極端熱浪或者極端降水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以及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權衡與協同。應對和解決城鎮化發展中不充分、不平衡和可持續的三大挑戰,是當前及今後一個階段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也是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

「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會天天盯著看GDP增長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業、收入、教育、就醫、生態環境等身邊具體事。政府工作要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來謀劃推進,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李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這段講話,既高瞻遠矚,指出了發展模式的轉變,即從過去的增量規模擴張為主模式,向以人為核心的存量內涵質量提升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又平易近人,用非常接地氣的大白話,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意味著在新時期要面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聚焦以人民為中心,從如何提升生活質量、如何促進社會公平、如何營造更加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著力,增進城鄉居民福祉。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5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重建鄉土韌性:縣域城鎮化的底層邏輯 | 社會科學報

時評 | 城鎮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a178ee9a3e221adad4fccd9c6227b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