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糧食體系亟待轉型 | 社會科學報

2023-11-07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全球農業糧食體系亟待轉型 | 社會科學報

全球農業糧食體系亟待轉型 | 社會科學報

加速世界經濟復甦

10月16日是第43個世界糧食日。為實現人類共同發展,急需推動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先後發布了《2023年糧食及農業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進展報告》《災害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影響》報告。為了實現與糧食和農業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迫切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和政策解決方案,推進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投資可持續農業並增強抵禦各種衝擊的韌性。

原文 :積極推動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

作者 | 本報記者 青 木

圖片 |網絡

提升抵禦衝擊的能力迫在眉睫

2022年全球飢餓人數在6.91億至7.83億之間。2022年估計有24億人處於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態。這仍然比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人數多出3.91億,與2015年相比,人數增加了7.45億。低收入國家有進一步落後的風險,疫情加劇了國家間與地區之間結構性和系統性的貧富差距。

雖然面臨異常高價糧食的國家比例從2020年48%的歷史高點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5%,但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的人口比例從2019的25.3%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29.6%。全球飢餓水平仍遠高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西亞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的飢餓現象仍在加劇。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是2022年受飢餓影響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區(22.5%),並且是自《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啟動以來增長最多的地區(增加4.3個百分點)。中亞和南亞的飢餓人口比例為15.2%,西亞和北非為9.2%,大洋洲為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為6.5%。東亞和東南亞以及北美和歐洲的飢餓人口比例低於2.5%。

雖然形勢嚴峻,但發展中國家仍對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不懈努力。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認為,中國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這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中國強勁的糧食供應、庫存、貿易和消費,為國際糧食市場和全球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正在經歷緩慢的復甦,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90%的報告國家中,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平均年收入不到大規模糧食生產者的一半。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出口到國際市場的免稅准入有所改善,特別是農產品。發展中國家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在大多數國際市場上享有完全或幾乎完全的免稅和免配額准入。2015年至2021年,最不已開發國家出口的可以免稅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比例從63.8%增加至64.1%。具體到農產品,這一增長更為顯著,從2015年的69%上升至2021年的73.6%。

目前,給予發展中國家、最不已開發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出口的優惠待遇仍略低於其他類型出口的優惠待遇。此外,最不已開發國家的農業出口增長緩慢。在過去十年中,最不已開發國家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所占比例幾乎停滯不前,僅為1%。與此同時,最不已開發國家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10.7%上升至2020年的13.6%。

婦女獲得對農業糧食體系至關重要的資產和資源的機會依然落後於男性。數據顯示,實現農業和農業糧食體系中的兩性平等可以帶來巨大受益。糧農組織估計縮小男女差距就將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加至少1%(或近1萬億美元),降低至少2%的全球糧食不安全率,受糧食安全威脅的人口將減少近4500萬。為此,各國需要進一步努力改善婦女的土地權利。

正視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

新冠疫情對糧食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還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消費者行為。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從糧食生產到消費的整個環節著手,應減少一切形式的糧食損失和浪費,這對實現經濟復甦這一目標至關重要。

努力減少糧食損耗。在過去三十年中,穀物損失平均每年高達6900萬噸,相當於2021年法國穀物總產量。其次是水果、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損失都接近4000萬噸。水果和蔬菜損失相當於日本和越南2021年水果和蔬菜產量的總和。肉類、乳製品和雞蛋平均每年損失約1600萬噸,相當於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類、乳製品和雞蛋產量的總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2019年,生產的所有糧食中有13.3%在預消費和零售階段流失,消費者可獲得的食物中有17%被扔進垃圾桶中。2021年在全球範圍內,運儲、批發和加工環節中的糧食損失比為13.2%。各國需要積極行動以減少糧食損失。中國等國家正在各地推廣綠色儲糧技術。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利用電子測溫、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溫系統、遠程監控等系統,綜合促進糧食減損降耗,不斷提升保質保鮮儲存水平。

積極防範農業危機。根據糧農組織的《災害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影響》報告,過去30年里,各類災害給農牧業生產帶來的損失約為3.8萬億美元(約合27.75萬億人民幣),相當於平均每年損失1230億美元,占全球每年農業總產值的5%。目前亟需解決這些關於自然危害和災害影響的數據缺口問題,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應提供降低災害風險的信息、政策和投資,以增強農業部門的抗災能力。

針對可以預測到的危險因素,應主動及時採取干預措施來減少農業損失。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由於此前缺乏水體水質檢測,德國和波蘭邊境的奧德河沿岸幾個國家在2022年遭遇大規模的毒藻華災害,六周內造成360噸魚類死亡,1600萬人受到影響。如果能更好地監測奧德河的水質,危機本可以避免。目前採取災害預防措施的經驗表明,投資防災和抗災極具性價比。報告預計,在災害的預防措施上每投入1美元,農業部門可以獲得高達7美元的收益。各國需完善涵蓋所有細分部門(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水產養殖業、林業等)的農業災害預警系統;制定面向多個部門和多種災害的減災方法,並使其成為各級相關政策制定和方案編制的主要方式;加大投資以增強農業對抗災害的韌性並降低風險,改善農業生產和生計。

更加有效地保障糧食安全

新冠疫情對糧食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還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消費者行為。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從糧食生產到消費的整個環節著手,應減少一切形式的糧食損失和浪費,這對實現經濟復甦這一目標至關重要。

努力減少糧食損耗。在過去三十年中,穀物損失平均每年高達6900萬噸,相當於2021年法國穀物總產量。其次是水果、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損失都接近4000萬噸。水果和蔬菜損失相當於日本和越南2021年水果和蔬菜產量的總和。肉類、乳製品和雞蛋平均每年損失約1600萬噸,相當於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類、乳製品和雞蛋產量的總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2019年,生產的所有糧食中有13.3%在預消費和零售階段流失,消費者可獲得的食物中有17%被扔進垃圾桶中。2021年在全球範圍內,運儲、批發和加工環節中的糧食損失比為13.2%。各國需要積極行動以減少糧食損失。中國等國家正在各地推廣綠色儲糧技術。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利用電子測溫、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溫系統、遠程監控等系統,綜合促進糧食減損降耗,不斷提升保質保鮮儲存水平。

積極防範農業危機。根據糧農組織的《災害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影響》報告,過去30年里,各類災害給農牧業生產帶來的損失約為3.8萬億美元(約合27.75萬億人民幣),相當於平均每年損失1230億美元,占全球每年農業總產值的5%。目前亟需解決這些關於自然危害和災害影響的數據缺口問題,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應提供降低災害風險的信息、政策和投資,以增強農業部門的抗災能力。

針對可以預測到的危險因素,應主動及時採取干預措施來減少農業損失。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由於此前缺乏水體水質檢測,德國和波蘭邊境的奧德河沿岸幾個國家在2022年遭遇大規模的毒藻華災害,六周內造成360噸魚類死亡,1600萬人受到影響。如果能更好地監測奧德河的水質,危機本可以避免。目前採取災害預防措施的經驗表明,投資防災和抗災極具性價比。報告預計,在災害的預防措施上每投入1美元,農業部門可以獲得高達7美元的收益。各國需完善涵蓋所有細分部門(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水產養殖業、林業等)的農業災害預警系統;制定面向多個部門和多種災害的減災方法,並使其成為各級相關政策制定和方案編制的主要方式;加大投資以增強農業對抗災害的韌性並降低風險,改善農業生產和生計。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5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風景藝術中,蘊含著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密碼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掌握「通用技能」是應對職業大轉型的良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17b3c2ecd75e5ddf7559a6d43fb73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