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 | 高質量發展,少不得調查研究!

2023-11-07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治國理政 | 高質量發展,少不得調查研究!

治國理政 | 高質量發展,少不得調查研究!

治國理政

人們在調研中對於客觀問題的心態,要既不「裝睡」,又不「打盹」,不捂蓋子,不掩耳盜鈴。「無論什麼時候,問題總是客觀存在的,怕就怕對問題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結果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小管涌演變為大塌方。」

原文:調查研究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作者 |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王 沛

圖片 |網絡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是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書齋里的理論,而是直面問題、深入調研、在實踐中發展的科學理論。「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在《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中,馬克思通過新聞採訪,調查了摩澤爾地區農民的收入生活狀況,以客觀的事實和充分的證據,揭露了資產階級政府背離人民的官僚本質。為給社會主義理論提供現實依據,恩格斯在旅居英國期間,歷經21個月,走進工廠、礦山、農田,全面了解工人的生活、勞動、疾苦、鬥爭等情況,寫下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論證了英國工人階級產生和發展的悲慘境遇,揭示了資本主義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

堅持問題導向,是中國共產黨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的重要發力點。毛澤東強調,「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而「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1927年,面對黨內外關於農民革命問題的質疑,毛澤東歷時32天,實地考察了湖南五縣,用鮮活真切的案例和紮實可靠的材料,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明了農民革命的必要性和進步性。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以問題為先導,在調研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又以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在福建工作期間,針對林權制度改革問題,習近平錨定「山要怎麼分」「樹要怎麼砍」「錢從哪裡來」「單家獨戶怎麼辦」四個關鍵問題,深入調研、多次論證,推出了切合實際、人民滿意的改革措施,成為全國首個省級林改的典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人民幸福,始終以問題為調研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開展調查研究應把握三條原則

作為一種整體性的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內在包含著直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環節,為切實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原則遵循。

一是「直面問題而不迴避問題」。這考驗著人們在調研中對於客觀問題的心態,要既不「裝睡」,又不「打盹」,不捂蓋子,不掩耳盜鈴。「無論什麼時候,問題總是客觀存在的,怕就怕對問題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結果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小管涌演變為大塌方。」因此,要在調研中提升正視問題的自覺性、攻堅克難的精氣神和敢於擔當的責任心。

二是「研究問題而不擱置問題」。要全面分析調研問題,查清問題背後的多重原因和關鍵癥結,而不能束之高閣。這既要研究透徹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做到一葉知秋,又要刨根問底研究冰山之下的部分,了解事物的全貌,避免管中窺豹。要堅持實字打頭,注重樣本採集廣泛、形式具體多樣、內容指向明確、方法科學實用,提高調研工作的有效性。對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或內部聯繫暴露不充分,暫時難以研究透徹的問題,要持續跟進研究,為解決問題做準備。

三是「解決問題而不放過問題」。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最終落腳點是解決問題,而不能放任自流。認識好、解決好新問題老問題,要勤學善思、力學篤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能力、本領。同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分清問題的輕重緩急、主次難易,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結合,避免「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既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又保持「日拱一卒」的力度,積小勝為大勝。

開展調查研究的「五字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這個「五字訣」為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指引。

一是「求深」勿淺,深入基層。要根植理論「深」,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調查研究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握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要求部署,提升調查研究的理論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要立足選題「深」,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事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選好題、謀到位,把握調研選題的深度和高度。要推進調研「深」,深入一線、深入實踐,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車間碼頭,廣泛了解情況、全面梳理問題,向人民求教、向實踐取經,推動調查研究走深走實。

二是「求實」勿虛,實事求是。要合理制定方案,明確調研目的、對象、內容、時間、地點、方式方法、成果轉化等,避免為調研而調研。要嚴實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多採取「四不兩直」調研方式,真正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要改進調研方法,通過分領域開展座談會、分主體走訪面談、多渠道徵集意見等方式,掌握真實情況;同時,多說群眾聽得懂的話語,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讓群眾自覺打開「話匣子」,也要察言觀色,留意「弦外之音」,了解真實想法。

三是「求細」勿粗,枝葉關情。要明察暗訪、多方求證,對問題整理篩選,把握問題的主幹和全貌。要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對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推進以案促改、以案促教,對於苗頭性問題,要以小見大、著眼長遠,研判問題的發展趨勢。要把握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在「交換、比較、反覆」中,把個人的零散的認知系統化,把粗淺的片面的意見深刻化。

四是「求准」勿偏,有的放矢。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並不是被問題牽著走,而是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吃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個「牛鼻子」,直擊問題本質。要避免選擇性調研,既關注「高樓大廈」,又留意「背陰胡同」,在精準上下功夫,在全面上見成效。要逐項梳理,建立問題清單,細化任務、明確責任,以清單化消除痛點、疏通堵點、破解難點。

五是「求效」勿浮,切實可行。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最終要體現在為民解難題、提升服務人民質效上。要推進立行立改、馬上就辦,邊調研情況、邊解決問題,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整改成效,增進民生福祉。要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推動調研成果上升為決策部署,再轉化為具體措施,形成以點帶面之效。要加強監督反饋,通過督辦清單、定期考核、專向督查、現場辦公,對整改事項全程跟進、問責問效。同時,加強跟蹤回訪,讓群眾給整改落實打分,提高以調促改的實效,提升群眾對調查研究的滿意度和支持率。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5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風景藝術中,蘊含著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密碼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掌握「通用技能」是應對職業大轉型的良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5285bd1b413c58c893ee23b4fce16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