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腌製品說「不」,來自手術室內的疾呼

2022-08-13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向腌製品說「不」,來自手術室內的疾呼

周五是大手術扎堆的日子。尤其是一號手術室,必定是一台手術。

看到自己被分到一號術間,麻醉科的李醫生立即調整了狀態。他知道,今天又是一場大戰。

果然不出所料,一號術間安排了一台食管癌。

然而,令他還有些納悶的是,只安排了一台手術。按理來說,至少也得安排兩台呀。就算手術很難做,也不至於只安排一台手術啊!

這個疑問,當他完全了解患者情況後得到了答案:患者的腫瘤位置很高,而且已經侵犯了。外科已經不建議做手術了,但家屬堅決要做,而且家裡不差錢。

麻醉簽字的時候,患者本人和家屬都再三強調「出了事和醫院沒關係」。

這樣的患者和家屬,再怎麼也拒絕不了了。儘管手術很難做、風險很大,而且不一定有效果,但大家都決定陪他們努力一下,去博取那個「萬一」。

光靠義氣不行,當看到患者各種檢查的時候,李醫生頭疼了。擺在第一關的,就是患者已經出現了食管-氣管瘺。並且,肺部也因為反覆感染而糟透了。

所幸的是,術前去訪視的同事已經讓外科進行了抗炎和霧化等處理。血氣分析結果,也勉勉強強。

患者進入手術室後,大家就開始分工合作。李醫生這邊,一邊給患者連接各種檢查導線、一邊觀察著患者的狀態,不時問一些問題。然而患者有氣無力的表現,讓李醫生深感擔憂。

患者的有氣無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即便未發生食管-氣管瘺,這類患者的消耗以及進食困難都會讓他們的狀態很差。

除了有氣無力,慘白的臉色和嘴唇讓李醫生再次翻看了患者的血液檢查。

經過輸血,血紅蛋白已經勉強可以了。但患者消耗這麼快,誰知道這個時候是多少呢。

患者狀態差,不可避免的不耐麻藥。因此,麻藥的量一定要精確計算、及時更改。

手術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意外,一個又一個浮現在李醫生的大腦中。

開始麻醉,第一關就是如何插管的問題。

常規插管,由於氣管有漏點,很可能氣體都跑到胃裡去了。於是,李醫生計劃表麻後清醒插管。這樣的操作,也避免了患者不耐麻藥而出現嚴重低血壓的情況。

為了緩解患者的緊張,李醫生一邊準備表麻、一邊假裝和患者聊天,問一些似乎無關緊要的問題。

說是無關緊要,但麻醉醫生的職業決定了不經意之間也要挖掘一些重要信息的,尤其是關乎安全的或者疾病原因的信息。

當問到他平時飲食有什麼習慣時,外科醫生說話了:他家是開醬菜廠的,他常年吃腌製品。可以說,吃了一輩子,他父親也是這個病!

雖然說目前也沒有把腫瘤的具體原因弄清楚,但業界共識已經將腌製品列為重要嫌疑對象了。很多研究,也給出來令人信服的結果。

李醫生嘴上沒說什麼,心裡卻埋怨他:怎麼就好那一口兒呢?這下完了吧!

儘管噴了表面麻醉劑,但插管的時候還是嗆咳很厲害。畢竟,要插一根比單腔管要粗一些的雙腔管。只有插雙腔管,才能保證管子插得更深一些。

當在纖支鏡下看到管子越過了氣管壁上的瘺口後,旁邊的助手趕緊把全麻藥物推了進去。

然而,平時就有感染的肺部,氣管變得非常敏感。經過這個刺激,小氣道廣泛收縮,出現了寂靜肺。如果不是纖支鏡下眼看著導管進入氣管的,那種阻力還真有可能讓人感覺插錯了呢。

迅速解痙,幾分鐘後緩解,血氧逐漸回升。但是,經過這波折騰,心率快了、心律不齊了,血壓也變得比較低。緊急查血氣,各種指標也亂了。

如果說插管之前只能預知困難,插管之後才是傷神的階段。僅僅是把患者的指標拉回接近正常值,就費了好大勁。

由於食管病變位置太高,這個手術足足用了四個小時才完成。四個小時,每一分鐘都在牽動著李醫生的心。

直到手術開始縫皮,李醫生才算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是,他還不能松。一旦放鬆,就可能出問題。乾了這麼多年麻醉,他深知麻醉甦醒期的風險。這種風險,跟普通飛機降落一樣危險。

由於術中進行了氣管修補,需要把雙腔管拔出來換成單腔管。至於單腔管,就留到重症監護室再去拔。

在纖支鏡的監視下,雙腔管一點一點往外退。當退過瘺口的時候,所有人都非常緊張。因為,一旦這個時候出問題,風險可能比之前還要大。

所幸,沒有意外發生。之後,換了單腔管。

在確認患者已經從深度的麻醉狀態轉為深度鎮靜狀態後,大家一起把患者送到了重症監護室。

至於患者以後能恢復如何,或者能否出現那種大家期待的「萬一」,誰也不敢說。但是,這次大家確實盡力了。

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向腌製品說「不」,不要經常吃、當菜吃。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f7c497145afc7283dac2c4022c076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