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雞娃和放養之間,你會做什麼樣的父母呢?
這個問題,讓無數父母陷入沉思中。直到現在,他們也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管是雞娃還是放養,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在尋求答案之前,想先給父母普及一下雞娃和放養的含義。
「雞娃」是一個網絡流行詞,指的是父母為了孩子能讀好書、考出好成績,不斷給娃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讓娃去拼搏的行為,從小就被各種培訓班和課外活動占滿。
「放養」是一種態度,指的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過度控制或干預他們的成長,讓娃在寬鬆的環境中自由發展,擁有足夠的自由,可以肆意創造,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到底是雞娃更好,還是放養更好呢?這位媽媽的回答,最有參考性:
雞娃和放養,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在它們之間,我會選擇做一個「引導型」的媽媽。
用這位媽媽的話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興趣、天賦和節奏,為何要強行去改變呢?
作為媽媽,我的覺得是照顧、陪伴和引導,而不是逼迫孩子走特定的道路,更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育兒路上,引導大於一切
未來很長,孩子會成為怎樣的人,是他們看遍世界,經歷很多事情之後,自己決定的!父母,不能用「雞娃」的方式給孩子施加壓力,改變他們的成長軌道。
當然,完全放養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孩子年幼,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被外界誘惑,從而養成不好的習慣。
綜合考慮之下,還是做好引導的工作,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路者更靠譜一些。很簡單,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引導他們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面臨很多問題,最難的就是如何平衡孩子學習、娛樂之間的關係。
與其糾結雞娃和放養,倒不如把心思花在引導上面。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對周圍的事情產生興趣,主動去探索和發現美好,豈不是更好嗎?
育兒路上,這些方法會挖掘孩子的更多可能性
1、了解孩子的興趣
很想問問父母:你們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嗎?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不知道!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喜歡玩、喜歡手機、喜歡遊戲……
可實際上,這些喜歡都很表面!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他最喜歡的東西,也許是畫畫、也許是樂高、也許是探索……
在陪伴和溝通中,一定要清楚了解孩子的喜好,知道他們的興趣。人,往往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多出一些耐心和專注力。
而且,越是喜歡的事情,孩子做的越認真,結果越優秀!這樣的話,就能幫助他們積攢更多自信。
2、給孩子多一些陪伴
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陪伴孩子了?
所謂陪伴,不是呆在孩子身邊做其他事情,而是暫時放下其他事情,全身心的跟孩子互動。
看似是簡單的陪伴,實則卻讓孩子擁有滿滿的安全感。有父母陪在身邊,對於孩子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幫助。
有了安全感之後,孩子再去做其他事情,就不會覺得害怕。就算他們不自信,做得不是很完美,也不會退縮,這便是底氣。
而且在陪伴的時候,父母也能趁機像耗子輸入知識,讓娃懂得更多知識。重要的是,還能為親密的親子關係打下堅實基礎。
3、尊重孩子的決定
所謂尊重,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孩子,即便它們年齡小,也應該有選擇的權利才對。若是不被允許的話,那和「木偶」有什麼區別呢?
想讓孩子未來更優秀,那就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和選擇,讓娃有更多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錯了,也權當是一次人生經驗,不好嗎?
在這個過程里,父母還要多一些肯定和鼓勵,要讓孩子知道他在進步。這對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當然,當娃做得不好,尤其是觸碰到底線和原則的時候,父母也要嚴肅的批評。目的,就是不讓放養的後果出現在他們身上。
寫在最後:通過引導,而非強勢的方式,會讓孩子探索更多事情。對於他們的成長、心理健康,都很有幫助。父母也要觀察孩子的情況,以便隨時做好調整引導方式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