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傷孩子自尊的行為,父母別再做了,且行且珍惜

2024-06-21     老張育兒

很想問父母一個問題:自己都有自尊,都希望被尊重。為何到了孩子這裡,就忘了他們也有自尊,也渴望得到尊重呢?

養娃路上,很多父母都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把娃當做自己的「私有品」,總是用身份去「壓迫」他們,從來不考慮娃的感受。

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不管做什麼,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好。可問題是,有一些看似平常的行為,正在無意識地傷害孩子的自尊。

當自尊受到影響的時候,會讓孩子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會慢慢變得自卑,哪裡還有以後可言呢?

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這些傷害他們自尊的行為,希望父母永遠都不要做了!千萬不要等到日後後悔。

行為一:對孩子期望過大,過度比較

很多父母,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總覺得自家孩子也應該如此。

從心底里,沒辦法接受孩子的平庸,總是那拿他們和別人比較。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行為習慣,總想讓孩子按照別人家學習。

很想說一句:希望是好的,但是要看看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有的時候期望太大,失望反而會越大,何必呢?

更何況,過度的比較,只會讓孩子覺得技不如人,永遠都無法達到父母想要的高度。慢慢的,他們的自信會被消磨,變得自卑、敏感。

溫馨建議: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的個體,他們理應被尊重和接納。

聰明的父母,要按照孩子的成長節奏進行教育。尊重他們的個性,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給予適當的支持和鼓勵,就好!

行為二:總是否定孩子,言語貶低

意識到棍棒教育傷害太大,很多父母改用語言教育,奈何方法用錯了。

不論孩子做什麼,說什麼,等他們的永遠是父母的語言否定。甚至,還會伴有一些貶低性的話,好像孩子怎麼做都是錯的一樣。

這些父母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語言教育,激發孩子的鬥志,讓他們看到跟別人調差距,然後奮力直追。

可是父母卻忽略了,語言否定和貶低,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然,怎麼總是做不好呢?慢慢的,也就破罐子破摔。

溫馨建議: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言詞和語氣都不要過激。

教育孩子本沒有錯,前提是要選對方法。跟孩子溝通,最好選擇積極、正面的語言,讓他們感受到被鼓勵和肯定,才有可能在日後更努力。

行為三:過度的保護孩子,各種干涉

父母的愛,總是想竭盡所能,不想讓娃受一點點委屈。

愛意太過濃烈的時候,會變成負擔。只可惜這一點,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原以為是對孩子好,結果卻成了傷害他們的利器。

過度的關愛和擔憂,會讓父母在養娃路上患得患失,做出各種過度保護,和過度干涉的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付出型的愛,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影響了孩子日後的發展。

溫馨建議:

學會適當放手,是每個父母都要學會的養娃秘籍。

就算再擔心孩子受傷,也要放手讓他們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和實踐。偶爾受點委屈、受點小傷,反而是一件喜事,能讓孩子學會成長。

行為四:忽視孩子的感受,從來不滿足需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也都有自己的需求,孩子也是如此。

可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那么小,他能有什麼想法,大人又不會害怕!這樣的想法,讓孩子被迫成為了附屬品。

很多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去評判孩子。只要沒有滿足完成自己的標準,就是不優秀的表現;沒有完成要求,就是不合格。

自始至終,從來都沒有問過孩子內心的感受,更別說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到最後,會讓孩子覺得特別孤獨、無助,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溫馨建議:

內心的需求,只有被滿足,才會覺得幸福!

倘若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多關注他們的內心感受,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學會溝通,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父母做好準備了嗎?

寫在最後:守護孩子的自尊,應該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任何時候,都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給他們更多的尊重、理解。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才會變得自信、獨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0331de684d5bf1574f3a5defcb951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