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千萬別拯救家人」,看完這個女人的故事,我悟了!
萊拉和她的兄弟們
四十歲的萊拉,未婚未育,卻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她的父母和四個成年兄弟。
她去商場上班賺來的微薄薪水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因為其他人賺的錢都只顧自己玩樂瀟洒……除了在經濟上付出所有,她還得像個僕人一樣,伺候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為什麼會這樣呢?
萊拉的大哥大嫂生了六個孩子,看似是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生齣兒子為止,但根源還是他們骨子裡也認同重男輕女那一套,尤其是經濟困窘的他們還需要父母幫助,連想吃點火腿都得從父親廚房裡偷。在這種情況下,「服從」就成了關係中的主旋律。
其他三個兄弟也都不太靠譜的樣子:
一個天天研究歪門邪道,拜詐騙犯為老師,把「龐氏騙局」當成是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
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動不動就脫衣服展示自己的肌肉塊但是一喊他洗碗就立刻裝死;
最後這個倒是兢兢業業上班,結果遇上經濟危機,被裁了,他又是個軟弱怕事的窩囊性格,在家對著父親唯唯諾諾,在外連跟著工友們去遊行反抗的勇氣都沒有。
你看,這一筆筆「爛帳」。
萊拉本來有機會逃離這個泥坑的,沒想到結婚前夕,情投意合的未婚夫突然「失蹤」,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失蹤」原因是萊拉父親私下找到未婚夫,造謠說萊拉有病……
但萊拉沒有對生活絕望,她仍然在積極尋找能夠改變現狀的方法——比如說,買下商場新改造的商鋪,和兄弟們一起經營。
說服兄弟們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萊拉鉚足了勁兒要打破他們的生活慣性,拖著拽著也要大家一起換條跑道。但購買商鋪的啟動資金才是真正的難題,大家賣房賣車也就能湊個十分之一,這時,一向哭窮的老父親突然拿出了40個金幣……
這麼多錢哪兒來的?他願意把這筆錢給孩子們做生意嗎?捉襟見肘的生活終於要迎來轉機了?
時間得倒回一年前,那時族長剛去世,論年齡和資歷,萊拉父親都是「族長」一職的最佳繼承者,但族長兒子一直不肯公布族長的遺囑。直到一年後族長兒子要給自己兒子辦婚禮時,他才想起萊拉父親這個「冤大頭」——他暗示萊拉父親說,婚禮當天誰送的禮最重,誰就是族長。
一聽這話,萊拉父親渾濁的眼睛好像突然被點亮一般,當上族長是他畢生所願。
雖然家境貧窮,但萊拉父親一直在為躋身富人圈子而「不懈努力」,哪怕每次都要遭受族人冷眼,被關在門外,下一次他還是能笑著貼上去。他最初拆散萊拉的婚事,也是想把女兒嫁給族裡富人,從而抬升自己的地位……
他真的做夢都希望自己能獲得族人們的尊重,而這40個金幣就是關鍵道具,顯然,萊拉父親是不可能拿去支持兒女們做生意的。
萊拉和四個兄弟輪番勸說,被裁的老三試圖給父親「畫餅」,說做生意賺錢以後兄弟幾個都能結婚生子,到那時父親是名副其實的族長;萊拉則掰著手指頭給父親說現實,「你的兒子們沒有錢,沒有醫療保險,也不指望有一天可以拿到退休金」……
幾個人嘴皮子都磨破了,非但沒能叫醒父親的春秋大夢,還把他氣進了醫院。
兒子們動搖了,打算屈服於父親,就像他們過往幾十年里習慣的那樣。
但萊拉不甘心,也不願意再被年邁的父親主宰命運,她終於看透,兄弟四人其實和父親一樣,都是沒長大的孩子,她決定偷偷換掉那40枚金幣。
大夢一場
婚禮當天,現場金碧輝煌,身著體面西裝的萊拉父親終於坐上了族長的高位。聚光燈下高台上,他翹著二郎腿,一手夾著煙,一手拿著葡萄往嘴裡送,像個皇帝。
四個兒子好像也全然忘記了前幾天的爭吵,把父親拉到舞池中央,眾星拱月般,還瀟洒地往人群里撒錢。
這是萊拉父親夢寐以求的,但這也是他們父子最後的狂歡了,族長兒子得知真相後立即把萊拉父親趕下了台,另一個能送出更多金幣的族人成了「新族長」,而這個人,還是萊拉父親的死對頭。
聚光燈、高台、香煙、美酒,狂歡的氛圍一如既往,只是主角換了個人,一切不過轉瞬之間,站在暗處的萊拉父親好像老了十歲般,呆呆地回不過神。
老三拿到了金幣,回家指責萊拉,罵她是「所有人不幸的幕後黑手」,轉天又在商場出租商鋪的合同上簽字——整件事情是萊拉堅持做成的,「背棄父母」的罵名也是萊拉受著的,但她沒有資格簽字,只因她是個女人。
又當又立的老三成了真正的受益人,窩囊大半輩子終於腰杆兒硬起來了,甚至主動邀請父親來參觀還沒裝修完畢的商鋪,希望得到父親的理解和支持。但滿地污穢徹底激怒了父親:
「你摘下我的皇冠就是為了買廁所隔間嗎!」
「馬上把金幣還給我!」
「我把房子抵押了,如果我不還錢,你們都會無家可歸!」
父子五人在人來人往的商場裡吵作一團,一方指責另一方「啃老」,另一方回擊道「你就不該生孩子」……鬧劇以父親又一次被氣進醫院告終。
病房外,兄弟四個又一次和萊拉站到了對立面,退掉商鋪、買回金幣、贖回房子、聽父親的話……
堅決反對的萊拉又一次被罵罪魁禍首,她終於失望,擦乾臉上的淚,一字一句地說:
「此時此刻,你們正在讓自己陷入永恆的貧困。」
兄弟四人低下頭一言不發,但這句話是沒辦法叫醒裝睡了幾十年的他們的。
第二天他們退了商鋪,想買回金幣時,發現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金價已經漲了十倍。等到好不容易接受這個現實,一回頭又發現剛退掉的那個商鋪,市價已經翻了六倍……
與此同時,國際經濟環境的突變,也讓接盤「龐氏騙局」的老五徹底脫不了身,負債纍纍的他為了逃避坐牢,打算出國跑路。
全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當中,但危機並沒能讓他們團結起來,指責、抱怨、謾罵仍然縈繞在每個成員的耳邊。
父母甚至把這一切波折都歸咎於未婚未育的萊拉,認為是她招來了神的詛咒,母親更是指著萊拉的鼻子罵道:「是(你)造成了他們的不幸!」
忙前忙後幫著收拾行李的萊拉再也忍不住了,衝著媽媽的背影直接說道:
「你只愛你自己!」
「你喜歡你的丈夫勝過你的兒子!」
「喜歡你的兒子勝過你的女兒!」
「你留給女兒的只有痛苦!」
萊拉轉身又拆穿了父親的謊言,她翻出房契,告訴眾人,父親並沒有抵押房屋,撒謊不過是為了要回金幣……
不肯為老四付學費、不讓老三結婚、破壞萊拉的婚姻、讓老大的妻子連生六胎……萊拉對父親的憤怒達到了極點,父親一句「小屁孩」讓萊拉直接扇了父親一巴掌:
「好像懲罰是留給孩子們的,但是成年人也需要懲罰,讓他們停止破壞別人的生活!」
「沒有人會來」
這是伊朗電影《金幣灰黃》中的故事。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沒想到萊拉家的這本這麼難念,沉迷於權力和地位的父親、厭女又渴女的母親和兄弟,萊拉最後那一巴掌不只是給父親的,也應該打到其他人的心裡,更是打給父權制的一記響亮耳光。
正如上野千鶴子老師在《厭女》中所說的,「女性的苦往往來源於她是女性這個事實本身;而男性的苦往往來源於我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男人。」
但還是想和大家聊聊萊拉的選擇。整部電影里,她活像個背負重大使命的拯救者,不僅把帶領全家脫貧致富視為己任,還致力於在思想層面上喚醒這活在夢裡的一大家子人……真的,沒有必要。
試圖改變別人的後果,往往是把自己也搭進去,尤其是像萊拉這樣還沒有與原生家庭實現分割和獨立的子女。現實生活中面臨類似處境的「萊拉們」,最重要的課題其實是保住自己。
從經濟獨立開始,逐步建立自己的邊界,不被父母吸血,也放棄改變父母的執念。
或許影片中的萊拉囿於當地民俗無法獨立外出居住,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沒有這些法律限制的。換句話說,沒有人囚禁你,是我們自己在囚禁自己。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中曾提到過一部卡通片,囚犯搖晃著鐵欄杆,大聲喊著「放我出去」,但實際上,欄杆並不是封閉的,他往左或者往右,都可以走出去。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被生活、被情緒、被關係所困,但其實出路就在那兒,只要我們願意看到它。
可我們為什麼會假裝沒看到出路呢?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同時指出:「要得到自由,還會涉及責任,但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承擔責任很可怕。」
維持現狀可能沒那麼舒服,但至少,會發生什麼是可預見的,我們也能做出相應的心理準備,這意味著「安全」。
選擇「維持現狀」,通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目前這個局面可能不是由「我」造成的,這意味著「我」不僅不用承擔責任,還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
聽起來好像很快樂?
《哈佛幸福課》中有一句話是「沒有人會來」,意思是,我們得為自己的幸福負責。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要把改變的條件和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我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才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正道。
最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中的心理諮詢師曾提出了兩個問題,一併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自我覺察的思路:
「這些事是別人對我作用的結果,還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
「你準備好要探討(脫離)你鬥爭的泥潭了嗎?」
參考資料:
1、越哥說電影,《2022伊朗黑馬神作,一拍出來就被禁,不愧是禁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