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養成「老實人」,是無數父母最後悔的事!

2023-11-09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把孩子養成「老實人」,是無數父母最後悔的事!

把孩子養成「老實人」,是無數父母最後悔的事!

前幾天看見微博上有這麼一條熱搜:別把孩子養得太老實!

點進去有這麼七句話:

1、分享是把自己多餘的東西分享給別人,而不是委屈自己。分享是美德,不分享也沒有錯。

2、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絕,即使那個人是你的老師或長輩。

3、你樂於助人,這說明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如果在大街上遇到陌生的大人,讓你幫忙帶路,一定要拒絕,讓他自己去找大人。

4、同學朋友說了讓你不開心的話,你可以直接退出去,無論是這段對話,還是這段關係。

5、我們不惹事,但也不能任人欺負。

6、如果別人想要你的東西,但你不太想給,可以直接拒絕,或者問他打算拿什麼來交換。

7、不管在外面受到任何委屈,都可以第一時間告訴爸媽、向爸媽求助。

不知道各位爸媽是否認同這七句話,我們的孩子可以做到嗎?做不到又會是因為什麼呢?

下面這幾個場景,或許我們都不陌生。

場景一:

網友@糖醋小排在奶茶店排隊等奶茶時,不小心聽到旁邊一對母子的對話。

媽媽對兒子說:「想喝啥自己選。」

兒子報了個奶茶的名字,媽媽激烈反對:「不行!都這麼胖了喝啥奶茶,喝別的!」

網友沒忍住瞥了眼男孩,看起來像在讀小學,身高一米五左右,是不胖不瘦的中等身材。

兒子又報了個水果茶的名字。

店員說這個能送個粉色的小水壺,問男孩要不要。

男孩還挺開心:「我要!」

媽媽生氣:「你一個男孩子要什麼粉色!」然後轉頭問店員有沒有藍色的。

店員說沒有,兒子對媽媽說:「沒關係,粉色的我也喜歡!」

媽媽滿臉不耐煩:「不行,男孩咋能用粉色的壺!趕緊再換個喝的!」

兒子終於泄氣,沮喪地說:「那你看著點吧。」

媽媽開始暴躁:「這麼大的人了,一點主見都沒有!點個飲料都這麼費勁!」

整個過程里,爸爸一直站在旁邊,既沒勸阻老婆,也不幫兒子解圍,臉上的表情簡直比旁觀者還冷漠。

這段令人窒息的對話,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海綿他奶:我媽也是這樣,小時候逛商場說喜歡什麼就自己拿,然後拿了又說沒用不要買,說多了後來我就不拿了,每次都是空手的,回家路上就自己委屈一直哭,她還老跟別人吐槽我出去就只會哭又不是不給我買東西。

@石汀不想報帳:我媽也是這樣,所以後來我就說反正你問我也是走個流程,我回答也不重要,你自己看著辦吧。

@momo:我媽本來說要給我買奶茶的,結果奶茶做好了我媽嫌不幹凈罵了我一頓,當著店員的面說髒,把奶茶扔在了店門口的地上……

看似父母給了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其實暗中早已經替孩子做好決定,要一直到孩子選中父母屬意的那個,才能罷休。

「你自己選。」

「你怎麼還沒有選對正確答案!」

孩子失去了自己做選擇的權利,還莫名其妙承接了父母的負面情緒,又被貼上「沒主見」「沒出息」之類讓人絕望的標籤。

場景二:

熱播劇《警察榮譽》中的夏潔,總是要為媽媽的情緒負責:

聽從自己內心的熱愛,堅持留在派出所做民警,需要給媽媽道歉,哄媽媽開心,因為這個職業違背了媽媽的意願;

想搬出去和同事合租,先從地理距離上實現獨立,結果飯桌上剛小心翼翼地說了半句,媽媽就冷著臉嘆氣,嚇得女兒立馬改口;

好不容易爭取到出任務的機會,有些小磕小碰被媽媽知道,媽媽直接打電話給女兒領導,讓領導安排更輕鬆、更安全的工作……

日子久了,夏潔每天下了班,回家進門前要先深呼吸,進門後要先察言觀色,看看媽媽今天心情如何,再決定要和媽媽聊什麼,反正左右都是只能報喜不報憂。

講道理好好溝通也行不通,媽媽只想讓女兒聽從自己的「建議」,否則就要用自己的傷心、憤怒,來讓孩子屈服——孩子反倒成了那個要「照顧」爸媽的人。

在這幾種家庭氛圍里長大的孩子,邊界頻繁被父母侵犯,不僅會越來越擅長揣測父母心裡那個「正確答案」,還會越來越容易長成「討好型」人格。

視保持他人情緒愉悅為己任,可以為了讓別人開心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永遠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沒有堅定的自我價值評判標準。

他們經常面臨激烈的內在衝突,就算不愁吃穿,精神壓力也很大,幸福感也很低。

——這還怎麼能做到開篇那7句話呢?

表面上看,開篇的7句話是在教孩子別被「美德」綁架著委屈自己、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和被別人拒絕……但歸根結底,只講了兩個字:「邊界」

所以這7句話不僅適用於孩子,同樣適用於我們這些做父母的——

養出一個邊界清晰的孩子,前提是父母邊界清晰。

不侵犯孩子的邊界,允許孩子做選擇,也尊重TA的選擇;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慾望,學會自我負責。

那到底怎樣才算邊界清晰呢?

心理學者李雪老師曾在微博上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媽媽說自己平日對女兒很溫和,講話也很注意,但女兒還是經常莫名發脾氣,纏著媽媽鬧情緒。

她說有一天中午,已經十一點半了,女兒還沒起床,原本約好中午要出去聚會的。於是媽媽就去叫女兒起床,說:「親愛的,已經11點半了,你得起床了,要不中午聚會來不及了。」

媽媽自覺這段話里沒有任何責備意味,口吻也很溫和,但女兒聽到這句話時,哭唧唧的,明明還有足夠的收拾時間,卻依舊要抱怨媽媽為什麼沒早點叫她。

李雪老師說:

「因為你在製造糾纏,所以孩子就跟你糾纏不清。」

「孩子都是配合父母的。」

「你得起床了,要不來不及了」,這句話是帶有控制意味的,孩子敏銳地察覺到,自然就會鬧情緒:既然我受你安排控制,那你怎麼不安排得更好一點?

那不控制、也不製造糾纏的話,是什麼樣的?

「今天中午的聚會,我們會在12點出門,現在是11點半。」

只闡述事實,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允許TA選擇按時赴約、遲到、爽約。

同時,李雪老師提出一種更乾淨的做法:

「提前一天就告知孩子出門時間,鬧鐘交給孩子自己設定,孩子想去的話自然會起床做好準備,12點沒準備好那就不去。」

用尊重事實、乾淨直接的養育方法,不侵犯孩子的邊界,不去控制孩子、吸食孩子,也不需要孩子替自己的情緒負責,允許孩子發展自我,孩子天然就會成長既懂得愛自己、保護自己,同時也願意理解他人的「天使寶寶」。

所以孩子到底會成為任人拿捏的「老好人」,還是能夠鋒芒與善意都恰到好處,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成為邊界清晰的父母。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每個人也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與你共勉。

參考資料:

1、豆瓣用戶@糖醋小排,《一段讓人窒息的談話》

2、微博@李雪愛與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7441ad359de3822840f4b0342b0ea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