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媽媽私拆檔案袋,女兒被氣哭」的視頻衝上了熱搜:
視頻里,一個年輕女孩進屋發現桌上被拆開的檔案袋,瞬間氣哭,崩潰大吼:
「媽!你不能打開啊!打開就不行了!學校就不收了!」
被女兒這突然崩潰的情緒嚇一跳,媽媽茫然又可憐地回答:「我又不知道……」
然後視頻就結束了。
就是這麼個簡單的事,為什麼會引起熱議呢?
首先不得不科普一下,因為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國家規定,個人檔案不能私拆,連自己本人都無權拆開!
個人檔案里,裝的是這個學生畢業前家庭情況、學習成績、獎懲記錄、思想表現等等社會評價體系下的情況記錄,是個人以後參加工作審核、辦理各種證明的重要依據。
一旦個人拆開,誰都不知道裡面的資料有沒有被增刪。
當然,一旦不小心拆開了,也不是什麼不能解決的災難,可以到相關單位去重貼封條並蓋章,此前封條上蓋的章是哪個單位的就還是去找那個單位,不過要重新經過一系列審核核實。
總之拆了檔案封條這事,不會天塌,就是會很麻煩。
一個不以為意的小舉動
破壞力有多強?
關於這件事,熱議中主要有這麼幾種聲音:
「這媽太無知,坑孩子……」
「重新封上就行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女孩反應過激……」
「什麼不知道,不小心,就是故意要拆的……」
第一種,屬於是「馬後炮」式指責,指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第二種,自己再粘上肯定是不行的,怎樣重新封上,第一部分已經說明;
值得推敲的是第三種:媽媽到底是無心之過,還是有意為之?
表面上看,事件中的媽媽也許確實是不知道「個人檔案不能私拆」這件事,女兒有點反應過激了;
可是,當我們拿到一份文件,一般會先去看一眼這是誰的——
是自己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許不會進一步仔細斟酌,先拆了看看是啥再說;
是別人的,就會問一下別人能不能拆、幫人家妥善保管。
但凡這份文件是別人的,這個媽媽都不會麻溜兒地隨意拆開,就因為是自己孩子的,就習慣性絲滑地進入了「你都是我生的,你的就是我的,你有什麼我不能看」的邏輯。
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平等對待、尊重孩子……說起來總是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還是很容易失去分寸。
一個人邊界被踐踏、安全感被破壞的時候,很容易情緒失控,就像視頻中狂怒的女孩;不管什麼關係里,隨意處置屬於別人的物品,就是破壞安全感、破壞關係的行為。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千萬不要把孩子的東西隨意送人、扔掉,千萬不要盛怒之下把孩子苦苦經營的遊戲帳號註銷……
很多父母會以為這些行為是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或者不以為意,實則在他們痛苦無助的哭喊聲中,已然失去了對你的信任。
對「理」的執著,
對「情」的疏忽
這件事還帶火了另外一個詞條上熱搜:家長的控制欲和恐懼。
在這個事件的評論區,有很多人回復了類似的遭遇:
比如特地跟家裡人說好要在線考試,結果一到時間家長就故意連續好幾次進房間打擾,讓趕緊出去就罵罵咧咧的,結果導致考試掛科;
比如自己珍藏的絕版圖書、辛辛苦苦集齊的卡牌冊,被父母當沒用的廢品賣掉;
還有偷拿孩子存的零花錢、吃掉孩子珍藏的零食等等隨意破壞孩子在意事物的行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一個孩子鄭重珍藏的巧克力,未經同意被家長暴力拆盒吃掉:
有人會說:
「重要的東西,就應該提前跟家人說明,不然一家人之間本來就不會想那麼多,有什麼不都是互相分享的嘛。」
這是否也從側面說明:很多家庭平日裡就是這樣邊界不清,習慣了「不問自取」?
是,拆掉一盒巧克力跟拆掉檔案袋導致的事實後果不可同日而語,但對物品所有者內心造成的傷害程度是一樣的!
非要等造成大麻煩的時候才要苦惱「哎呀,我不小心的,我不知道」嗎?
更有甚者,孩子不強調還好,但凡說一句「你別動,不用你管」,一些掌控欲爆棚的家長立馬自戀受挫,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冒犯和挑釁:
「什麼?翅膀硬了你,我偏要動你能怎樣?我不僅要拿捏你的東西,還要拿捏你的人生……」
那些出於這種心態私自修改孩子高考志願導致嚴重後果的,就是前車之鑑:
透過表象看見本質,
才能越來越好
當然,如此極端的家長可能並不多見,看了太多這樣的案例後,越來越多人腦海里有了「要尊重孩子」的意識。
能有這種意識雖然已經很難能可貴,可我們日常那些帶有創傷但不自知的習慣和舉動,其實很容易踐行著「不那麼尊重」。
比如有位媽媽曾提問:
「有時候孩子做不好一個事情,例如拼不好一個積木,她會有點生氣然後丟玩具,我都說『不要緊慢慢來』,這樣對嗎?」
跟那些孩子一發脾氣就立馬責罵孩子、給孩子貼標籤的家長比起來,這位媽媽可以說是很在乎孩子的感受了,但仍然只是停留在行為層面上的尊重——
「不要緊慢慢來」這句話里,仍然包含著「我希望你能繼續把這件事做好」的意志和「我希望你別繼續生氣了」的要求,傳遞給孩子的是「我還是得拼好這個積木才行」的焦慮,他當下的感受沒有被真正看見;
所以有很多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之後反而會生氣生得更厲害,搞得家長莫名其妙也很惱火:「你還要我怎樣?」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有一句話:
「情感影響了人所有的行為,當我們踏上育兒的征程,就要理解與孩子的感受發生聯結的重要性。」
只有與孩子的感受聯結,才能產生真正的尊重,所以——
接納他們的情緒:「媽媽明白你為什麼生氣,是媽媽的話,也會生氣的。」
考慮他們的需求:「那你現在還想繼續拼嗎,還是想做點別的,還是就想生會兒氣哭一哭?」
為他們提供需要的支持:「你需要媽媽怎麼做,抱抱你?給你講個故事?還是咱們出去玩一會兒,忘掉現在的不高興?」
……
我們可以慢慢來,一點點把「獨裁和控制」的創傷從孩子也從自己身上摘掉,創造一個自由表達真情實感的環境——尊重「這個人的全部」,而不是只尊重「這個人做得符合我期待的部分」。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關係陷入無止境的對抗、互相控制、邊界混亂。
最後,尹建莉老師發在微博的金句,與大家共勉:
「尊重孩子,不是教育技巧或手段,而應該成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