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不經意間的行為,趕走了娃的聰明

2024-01-13     老張育兒

原標題: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不經意間的行為,趕走了娃的聰明

為人父母,誰不想孩子成龍成鳳,變得更優秀呢?可偏偏,很多父母的心愿最後都落了空,孩子並沒有按照他們期望的那樣發展。

為了找個心安理得的藉口,父母通常會說:我家孩子沒那麼聰明,要不然也能很有出息!

可問題是:真的是孩子不夠聰明的緣故嗎?要知道,大家生來平等,未來的成就是後期教育和環境決定的。

父母,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風向標

關於親子關係,有句話說的很對:「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樣子,完美反射了父母的樣子。」

也就是說:在親子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樣子一點點滲透到孩子身上。若是覺得孩子不聰明,那父母肯定是「罪魁禍首」。

尤其是一些自以為是的父母,總覺得自己人生經歷豐富,又足夠的愛孩子。於是,在教育中總是恣意妄為,總以自己的想法為主。

這些不經意的行為,趕走了娃的聰明

第一種:過度保護

場景重現:

1、替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穿衣、吃飯等日常小事;

2、覺得外面不安全,只允許孩子在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玩耍和活動;

3、認為孩子交的朋友不好,強行剝奪他們獨自選擇朋友的權利。

出於對孩子的愛和關心,很多父母的教育有些過度,生怕他們受到一丁點的困難和傷害。殊不知,過度的保護反而剝奪了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在父母的保護中,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全然沒有接觸過外面的風吹雨淋。若是哪天獨自行走,肯定會碰壁,說不定從此一蹶不振。

正確做法:為了激發孩子的潛能,父母應該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面對不同挑戰和困難。只有獨自學會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才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第二種:過分干涉

場景重現:

1、覺得孩子看的課外書不好,強行給他選擇自認為好的書籍;

2、認為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不對,硬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

3、孩子喜歡的事情,總是能挑出不好的地方,不讓他去做。

有些父母,真的很喜歡干涉孩子,哪怕連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從始至終,都不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反而讓娃覺得特別無助。

確實,在父母過分干涉的教育下,孩子壓根不配有自己的想法。時間久了,他們肯定會懶得思考,反正自己又不能當家做主。

正確做法:不干涉孩子,是每個父母該有的嘗試。就算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栽了跟頭,那又怎樣?摔倒了,爬起來不就好了嗎?

第三種:貼負面標籤

場景重現:

1、你怎麼這麼笨啊?我看你這輩子都不會有大出息?

2、抽屜里的零錢怎麼沒了?是不是你偷的?

3、這麼小的事情你都害怕,真是個膽小鬼,以後碰到大事怎麼辦啊?

不知道為何,總有父母喜歡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好像,貼上標籤之後,孩子就能變好似的。

難道父母不知道「標籤效應」這個詞嗎?越是覺得孩子膽小,那他指定會變膽小,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父母已經給了孩子心理暗示,還想讓他怎樣呢?

正確做法:任何時候,都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孩子年幼,他們的可塑性極強,更需要鼓勵和支持,畢竟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想讓娃變聰明,其實很簡單

1、培養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會說話的孩子,絕對有個聰明的頭腦,因為說話的同時需要大腦告訴運轉。因此,生活中要多跟孩子交流,通過講故事、讀繪本等方式,提高娃的語言表達能力。

2、鼓勵孩子探索和嘗試

孩子生來就有好奇心,就有探索的慾望。父母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兩樣超能力,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和探索,以此來鍛鍊孩子的其他能力。

3、打開孩子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天馬行空的孩子,他們看似不著調,實則是標準的「聰明娃」。要知道,想像能力是巨大的,可以創造很多奇蹟,讓娃的未來擁有更多可能性。

愛,從來都不是限制和壓抑。童年本來就很短,為何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限制孩子呢?想讓他們變聰明,那就少一些限制,少一些壓抑,少一些自以為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2c1d790cc53d46dd080c48414fee7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