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者李雪:孩子體弱多病,或許是爸媽的需要

2023-07-28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心理學者李雪:孩子體弱多病,或許是爸媽的需要

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宏子朗讀音頻

音樂:岩井俊二-水

歌曲:虎嘯春-醒歌

作者|李雪

李雪愛與自由

劇情里,沒有愛

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網友從小體弱,他跟媽媽之間的對話通常是下面這樣。

媽媽:你身體怎麼樣了?

孩子:不太好。

媽媽: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強鍛鍊,飲食也要規律一些。把身體搞好,媽媽才能放心,知道了嗎?

孩子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都會覺得媽媽關心自己,但又隱隱感到哪裡不對勁兒。

可是周圍的親人朋友都說:你從小就體弱多病,你媽媽照顧你多不容易,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媽媽對你多好!

後來,孩子努力調整作息和飲食,積極調養身體。等媽媽再打電話過來,孩子說自己現在吃營養健康的食物, 做各種運動,身體越來越好,不大生病了。

孩子本以為媽媽會開心,沒想到媽媽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該這麼吃、不該那樣練,總之全都不對。

這位媽媽為什麼會勃然大怒?

因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設定好的那個體弱多病的角色了。

如果孩子不再繼續扮演下去,媽媽還怎麼扮演那個為照顧孩子犧牲自己、無私奉獻的偉大角色?

—— 孩子不搭戲,媽媽戲演不下去了,媽媽很生氣。

通過這個例子,很容易理解:劇情里,沒有愛

再看看生活中的常見場景:一個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歡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闆說「我的孩子還小,不懂事,請你多照顧他」。結果,老闆把孩子開除了。

還有的新聞報道:老母親不辭辛勞,為了給兒子占車位,在太陽下暴曬幾個小時……

這類劇本里:父母都是一心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則被迫扮演無能又缺德的角色,不得不承受這種關係模式下的羞恥感與愧疚感。

總結成一句話: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 為此孩子必須成為無能的索取者。

—— 父母這樣地「為你好」是一種攻擊,不是愛。

男人女人之間也有種常見劇情:有些男人不太會捍衛自己的利益,常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女人總是忍不住想去保護男人,替他爭取利益。

周圍的人,甚至包括這個男人都來指責女人: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女人自己也很納悶:本來我是個挺大方的人,為什麼結婚之後越來越計較利益?

這是個套路。

表面上看似大方甚至無欲無求的男人,其實並非如此。他的內心可能仍然不成熟,索取感一旦被激發就將鋪天蓋地、無邊無界。

—— 男人特別害怕這種不成熟顯現出來,為了防禦,反而反向去扮演一個無欲無求的人,心理學上稱作 —— 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

男人越表現得無欲無求,女人越想幫他捍衛利益,程度上是「對稱」的。

還有一個劇情,能涵蓋中國至少一半的婚姻關係:男人脾氣溫和,特別寬容,好像對什麼都沒有意見,怎麼著都行。當衝突發生時,男人會迴避衝突,沉默不語,而女人脾氣則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激烈,說話嗓門特別高。

所有人都說女人是悍婦:也就她丈夫脾氣那麼好才受得了她。

男人也會指責她:你怎麼總惹事,總有那麼多情緒,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看看,就是你,讓我們家矛盾重重,不得安寧。

這個套路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男人的內在有著火山般的憤怒,這種自戀性暴怒無邊無際,只要別人稍不合他意就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毀了對方。

這麼強的攻擊性,一定不能讓它顯現出來,要拚命地壓抑,最後反向形成一個表面溫和寬容、對什麼都不在乎的人。

然而,女人卻把男人的不成熟承接了過來,去扮演它,導致脾氣越來越大,為一點小事就爭吵計較。

當女人從這個套路中覺醒,重新選擇一個真愛自己,又能夠捍衛界限的男人,原來的悍婦會秒變得柔情似水。

劇情里沒有真實的愛與恨。

所以,我們無須糾結於過去劇本里的愛恨糾葛:沒有什麼需要被證明,也沒有什麼需要去原諒。

走出劇情,觸碰真相,獲得自由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心理學說:放下頭腦中的劇本,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對方。當我們彼此看見的一剎那,愛就發生了。

當我們陷入套路中時,可以問自己:

我為何會陷入這個劇情? 為何總是扮演對方劇本中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會陷入別人的劇情,一定是因為他內心也有一個類似的劇本。

那麼,怎麼才能解套呢?

童年潛意識中的劇情套路不僅是心理層面的,甚至是生理層面的。

劇情一旦形成腦神經迴路,全身的經絡記憶,就已經顯化成客觀物質世界。改變起來,著實不易。

就像河道已經被水流衝擊形成,新匯入的水都會按照原有河道流動。水好比我們的情緒感知,河道則好比慣性劇情。

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比地殼運動瞬間改變了河道。

解套是一個身心共同淬鍊、涅槃重生的過程。

大部分人做不到一念成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覺知來讓河流改道,每次覺知就好比鏟一鏟子土,日積月累,龐大的河道終究會被改變。

一鏟子一鏟子地解套,過程中,有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當你發現自己又要重蹈覆轍的時候,不要指責自己,埋怨自己:怎麼這麼蠢,又跳坑了。

應該表揚鼓勵自己:好棒啊,我終於覺察到這個坑了,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長,非常棒的覺知。

哪怕你已經跳進坑裡,也要允許自己在坑裡,同時覺察為何會跳進去,覺察跳進去的感受,覺察鼻青臉腫的感覺。這些覺知會慢慢培養出觀察者的距離感。

也就是說,最初你扮演這個劇情角色時是百分之百投入的,你跟角色完全一體,而覺知會讓你慢慢後退,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

過程中,你會知道:這些角色確實在我身上存在,但那不等於我。我可以更自由地選擇,我的存在要比所有劇情寬廣得多,人格也越來越寬廣。就這樣一步一步,慢慢地跳出來。

可能有人會問:我跳出來了,對方沒跳出來怎麼辦?比如,我的父母還是一見我就各種付出,炫耀道德資本;我的丈夫還是很懦弱,不敢去爭取利益,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重要而艱難的功課是 —— 允許

活在真相中,承認真相,允許每個人如他所是。允許父母沒有自我,整天活在付出感中;允許丈夫看上去懦弱,不能捍衛自己的利益;允許別人惡意地定義自己。

這些其實都只是他們自己的劇情而已,可能我們看著會覺得他們很苦,那就允許他們受苦,受苦也是他們的權利。

這就是界限,界限即自由。

當我們能夠尊重每個人的界限時,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如果我們真的想幫助對方,方法一定不是扎入對方的劇本與他搭戲,也無法硬把他給拽出來。

我們能做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自己。

或許,當我們活好了自己,從套路中解脫出來,就等於給對方做了一個好的示範,讓他看到自己也有跳出劇情的可能。先讓自己獲得自由,先為自己創造豐盛的人生體驗,這是我們能為親人朋友做的最好的事情。

只有率先撕碎自己劇本的人,才能清醒地活在人生的真相里,獲得真正的愛與自由。

邀您訂閱李雪老師親授課程:

《女性自我成長認知課:自剖越深 活得越真》

你將收穫一個心理上真正成年的自己,並且具有辨識力,識別出那些會「看上去很美」的婚戀、職場、人際關係陷阱,遠離渣人渣事,直接幸福。

原價99元,學堂福利,限時79元

3天後恢復原價

8節音頻課+1節答疑課

直接活在人生的真相中,很痛,

但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李雪愛與自由(ID:lixuexinlixue)」。作者:李雪,心理學學者,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噹噹、京東、淘寶全平台在售

主播介紹

宏子,「尹建莉父母學堂」主播,家庭教育愛好者和研習者,家有男娃一枚。相信育兒即育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0ca1ceb250a706e56c9d31ed7fd3d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