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詩療」,養神修身

2020-04-22     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王一牛

詩歌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吟詩作對不僅是文人墨客的風雅之舉,更是每個人心靈深處追求的一份寧靜。歲至夕陽,若能詩詞為伴,甚是悠然,自有浪漫。詩詞意境優美,字句精鍊,吟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調節情緒,更有研究表明,常吟詩能幫老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世界各國都將詩歌視為一種療愈方式。英國曼徹斯特的社區養老機構專門提供場所給老人吟詩、讀報、猜謎;德國一些醫療機構和詩人們聯手,挖掘出了詩歌的另一種作用——治療老年痴呆症,在50多家養老院進行推廣;吟詩被義大利人看作一种放松和療養方式,老人尤其熱衷這項活動,他們常出現在教堂和街心公園的配樂詩朗誦隊中,義大利甚至有「詩療師」這一職業,需精通詩學、韻律、心理學,持證上崗;日本老人不僅會吟詩作詞,更會寫詩自嘲,每年他們都舉辦詩歌比賽,不少作品傳達出樂觀幽默:「內心的這份悸動,以前是因為愛情,現在是因為心臟病」「字寫得有韻味,其實只是手抖而已」。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提及藥療、食療,人所共知,其實,「詩療」也有一席之地。宋代精通醫藥學的大詩人陸遊,曾對一位患頭風向他求藥的老者說:「不必要求芎芷藥,吾詩讀罷自醒然。」他認為,「讀詩」比川芎、白芷等藥材更具醒腦寧神之效。清代《誌異續編》中記載了一則醫案:白岩朱公患氣痛,每當疾發,便吟杜(甫)詩數首,「藥」到病癒。這正說明,吟詩被古人視為涵養心靈、養神修身的自然療法。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王一牛為老年讀者具體分析了吟詩的好處。

陶冶性情,治癒心靈

現代心身醫學認為,閱讀時,讀者可以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人的心理活動又賦予文學作品生命力,讓文字不再冰冷呆板,這種雙向作用可起到心靈治癒作用。因此,多吟詩有助於消解憂鬱、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鍛鍊全身,增強記憶

吟詩時各器官都參與了運動,眼、口、鼻、舌等器官協調,喜、怒、哀、樂諸情感隨詩而變,可提高大腦敏感度,增加肺活量,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機體調節達到最佳狀態。

增進交流,結識朋友

讀詩誦詞可擴大知識面,提升文學素養。在閱讀過程中,可與三五好友組織詩社,共同品味。在創作過程中,錘鍊詞句,推敲音韻,與老友們共同切磋琢磨,不僅活躍思維,也能促進朋友間的交流。

收穫啟迪,增添樂趣

唐詩之律,宋詞之雅,老人可在吟詠間品味其深遂哲理,獲得啟迪和指引。「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閒暇時,老人也可循詩仿古,覓得意趣,例如探尋一場「竹林集會」「雪後賞梅」,塑造平淡生活之外的野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老人吟詩時,最好在舒緩輕鬆的背景音樂下,慢速、吐字清晰、大聲朗讀。不必過於耽於聲韻格律,關鍵在於深刻理解詩詞內涵,讓感情和意境相融合,儘可能使詩歌具備感染力與表現力,同時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從詩療的角度來看,不同人在不同心境下適合讀不同的詩歌。遭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時,可選擇以愛情、人生為主題的詩歌;心情低落或抑鬱者,可讀有關食物和大自然的詩歌;中風後遺症的患者,適合高聲朗誦激情昂揚的詩歌;有高血壓的患者,適合輕聲吟詠恬靜自然風光的詩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P5SonEBiuFnsJQV54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