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人要溫補避寒

2020-04-23     生命時報

主講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曠惠桃

中醫看來,風濕病是一大類常見、多發病,不同病因引起的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痛風、皮肌炎等都屬於此類,通稱「痹病」或「痹證」。臨床上,導致風濕病的原因有很多,多加了解有助於「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感染。臨床證實,風濕病發病與感染相關。上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扁桃體炎等均可能引起風濕熱,甚至風心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也可導致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有關。

環境。工作和生活環境條件差、防護不當等,也會引起風濕病,比如長期水上作業,或長時間從事冷凍工作,風、寒、濕就可能侵入機體。生活中,如果天氣變化、氣溫下降,未及時添加衣物,也容易誘發風濕病。

遺傳。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風濕病與遺傳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往往是父子、兄弟同時患病。紅斑狼瘡大多是母女、姐妹同時患病,具有遺傳傾向。

精神。精神壓力大、過度緊張或勞累等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等,也可誘發風濕病。

目前,西醫治療風濕病主要應用非甾類抗炎藥(消炎止痛藥)、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及激素等。中醫治療則分為內服和外用。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風氣勝者為行痹,需服用防風湯;寒氣勝者為寒痹,可服烏頭湯;濕氣勝者為著痹,喝薏仁湯;氣血虛痹者,喝黃芪桂枝五物湯;肝腎虧虛證,可用獨活寄生湯等。但上班族時間緊,老年患者不便煎熬中藥,可遵醫囑服用中成藥,主要分為通經活絡、活血祛瘀、補益肝腎、溫養氣血幾大類。此外,中藥外敷、外洗、外塗、膏藥外貼、穴位敷貼、針灸按摩、傳統體育療法(如太極拳、氣功、五禽戲、八段錦等)也有較好療效。

免疫力低下的風濕病患者必須設法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復發或加重,需做到四方面調養:

飲食重溫補。首先是合理飲食,五味調和,不要偏食。由於風濕病患者肝腎不足,寒濕瘀血等陰邪偏重,要適當補益肝腎、溫陽散寒,食用偏熱性的食物,不吃寒涼食物。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虛寒證者,可選用偏溫性的食物製成藥膳,冬季可選用羊肉、鹿肉、雞肉煨燉當歸、附片、天麻、三七等,以溫補氣血、溫經散寒。

運動宜適度。運動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又利於改善關節功能,預防關節強直、畸形及肌肉萎縮,有助於疾病康復。患者可選擇太極拳、關節活動操、氣功、散步與慢跑、健身操等項目。但需注意運動適度,避免劇烈運動及長時間單一動作。

起居要避寒。日常生活起居要注意防寒保暖,迴避風寒濕邪。目前早晚溫差較大,需要適當添加衣物,外出穿戴嚴實,避免寒濕入侵;儘量不穿短衣短褲,女士少穿短裙、露臍裝等。

心態應平和。部分患者認為「風濕病是不死的癌症」,患病後十分悲觀。其實,大部分風濕病是可以治癒的,患者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戰勝疾病的信心」也是一味良藥。

幾個小妙招有助於風濕病患者防範病情反覆發作。

姜棗茶。將適量紅棗、生薑共煮,加入紅糖服用,每日早上一次。夏季和冬季服用此茶,溫胃散寒效果最佳。

黑豆筒骨湯。把筒骨200克,黑豆90克,紅棗、生薑少許,洗凈、放入瓦鍋內,加適量水,文火煮2~3小時;黑豆熟後,加鹽調味,食肉喝湯,可強筋壯骨、通絡除濕。

外洗法。睡前取30克蘇梗和桂枝,10克生薑煮湯,趁熱泡腳,泡25~30分鐘,可散寒除濕、溫通經絡。

外敷法。生薑、蔥白按1:3的比例搗成泥,炒熱,外敷在疼痛部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ViJrnEBfwtFQPkdXh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