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美,在一念之間

2019-10-27     中財論壇

文/重慶霜兒;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一場雨後,黃葉漸半,秋心漸涼。帶著女兒上山遊玩,樹蔭下,滿地黃花如金,引得六歲的女兒興奮不已。

女兒彎著腰,撿拾起一片落葉,對著我問美不美。「美!」不想她打擾我看手機,我心不在焉地敷衍。「哪兒美?」女兒緊追不捨。

我只得收起手機,指著葉片上已然風乾的褐色圖紋,裝模做樣地信口雌黃:「這裡住著一隻小鹿,那是一隻燕子……像不像?」

「像!像!」女兒搶過樹葉認真地看著,然後歡快地扎進落葉堆里,開始了尋寶。那些落葉,像等待被認領的孩子一般,巴巴地等待著女兒的小手。

細看,那枯黃的、衰敗的、普通的、廢棄的、甚至被人嫌惡的落葉,突然變得生動、鮮活、明媚起來。

它們緊緊地重疊著,背靠背,臉貼臉,讓一個個類似印象畫的動物擠攘著、親吻著、纏綿著。女兒的手心,仿佛就是動物的王國,是這些落葉停泊的港灣。

女兒彎著腰,小心地拈起一片落葉,對著光仔細地看看,繃緊小臉思索一陣,要麼撅著嘴扔回地上,要麼彎著眉毛攢在手裡,撿得不亦樂乎。

我為孩子找到了喜愛的娛樂欣慰,也由衷地感謝大自然的慷慨。

生於電子信息時代的孩子,每天接觸的,都是生冷僵硬的電子產品。我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去尋求美與藝術,卻對美的締造者視若無睹。

其實,自然母親才是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她無需一筆一墨,就能令浩瀚宇宙氣象萬千、詩意盎然。那枝上葉、葉底花、花間草、泥下土,都是生長的美。

一花一葉總關情,走進它、親近、愛它、才能發現它動人心魄的美。

自然母親用愛孕育出的結晶,勝過世間一切名貴的物品。

不一會兒,女兒和爸爸爭起了爭執。女兒手裡舉著一片經緯斑駁的落葉,跑來找我仲裁,媽媽,你說我的是不是比爸爸的美?

看著女兒漲紅的小臉,我有些好笑。無可奈何地拿過兩片樹葉,認真地比較起來。

女兒的樹葉顏色有些陳舊,看樣子已經掉落地上多日了。葉片的邊沿微微捲縮著,葉尖端已失去了賴以支撐生命的水分,呈現褐色的斑點。

粗看,是一片失去生命力的枯葉;細看,那些斑點形態不一,錯落有致,呈現出不同的圖形。女兒把這些斑點和葉片的顏色的組合,看成是各種動物的聚集,說上面有小馬、公雞、小兔。

爸爸的樹葉,可能是昨夜剛被風吹落的。葉片肥大厚實,脈絡清晰、線條流暢。最顯著的,是堅挺的葉片呈現出淺褐色、深棕色、金黃色、淡黃色、以及墨綠五種顏色,視覺衝擊力極強。

觸碰葉片,立時,一種溫溫潤潤的感覺從指尖浸入,直達心肺,是一種生命的穿透力。

平心而論,兩片落葉,女兒的重在形態和意象,先生的重在色彩和生命力。我不好武斷地下結論,就微笑著告訴她:「寶貝,如果你覺得它美,那麼那就是最美的!」

女兒不依不饒,追問:「那爸爸的呢?」我斟酌了一下說:「爸爸的也好看」。

女兒撅起了小嘴,「那,到底哪個最美?」

我想了想,只得耐心地解釋,「這地上的每一片落葉都是自然媽媽的寶貝,在媽媽眼裡,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落葉也是,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沒有可比性。

「至於你和爸爸,那是因為你們主觀意識的不同,所以側重點就不同……」

我把自己繞糊塗了,女兒更加疑惑,眨著水靈靈的大眼睛愣愣地看著我。老公及時解了圍,「好啦,媽媽的意思是,你的最美。」

「耶……」女兒高興地跳起來,把一大把落葉塞到我手裡,又撲到了樹下。

孩子的心靈最為純凈,也最懂美。她沒有經驗主義的支配,沒有科學概念的束縛,看到的世界是圓的,人生也是充滿無限想像和可能的。

相比而言,成人受實用主義束縛,待事看物,重的是實用性、時效性,把一切固定化,程式化,機械化,模式化。

從而,忽略了其本身的美,生活失去了變化的樂趣,人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就像對生活的態度,我們為了利益、前程、得失等各種身外物趨使,成天活得碌碌忙忙。

沒有時間靜下來看下自己的內心,反思下走過的路,只有煩燥的抱怨——這世界變化太快,這生活一團糟糕,這人生了無意義。

因為心懷憂戚,世間萬物都是灰暗的、單調的、枯燥的。於是,我們的情趣變得枯燥,心靈變得浮躁。關於美和藝術,就成了遙不可及的形上學的代名詞。

而我們成人,因了經驗主義的影響,因了實用的態度的積累,總是抹殺了心頭的那份純真。

人,亦變得悲觀而固執。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看待生活。那麼,悲傷和快樂,得到與失去,都是一體的兩面。而這個感知的過程,才是人生真正的定義。

朱光潛在《美學》中提到,阿爾卑斯山谷中一條風景極美的路上插的一個標語牌上說,慢慢走,欣賞啊!

縱觀世界,我們有多少人能停一停腳步,靜下心聽聽自己的心聲;緩下來,看一片落葉的形態?

美,是一種態度。在與不在,全在一念之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QSsDG4BMH2_cNUgXM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