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又聞蟲鳴聲——說說記憶中的「蛐聞蛐事」

2020-07-23   名家書畫鑑賞

原標題:入夏又聞蟲鳴聲——說說記憶中的「蛐聞蛐事」

文獻記載:蟋蟀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我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不查資料還真不知道蟋蟀有這麼多的「稱謂」。

我們叫蛐蛐,小時候逮蛐蛐純粹是年少好玩,也是受街坊鄰居影響,同院住的是一位中學教師,著迷養蛐蛐,周末休息,節日假期,一定會帶我們野外逮蛐蛐。街上一位著名畫家黑伯龍先生更是痴迷養蛐蛐,文化人玩蟋蟀和普通人不同,除了看蛐蛐「斗架」比出輸贏,畫家還會觀其形狀,畫其神態,聞其鳴叫。每年如果細心照顧的蟋蟀度過了春節,畫家會非常開心。我曾看到過黑伯龍先生畫的活靈活現的蟋蟀,斗性十足,雙須顫立,沒有多年對蟋蟀的觀察,揣摩,很難畫出其精,氣,神。「玩物也未必喪志」。下面說說童年時期的「蛐聞蛐事」。

斗蛐蛐是件開心的事,逮蛐蛐卻是很辛苦的事,「車馬未動裝備先行」,出發前的準備是「大工程」,所有工具都要自己動手。先做罩蟋蟀的罩網,用粗鐵絲做骨架,細鐵絲做網,罩網底口大些,便於罩到蟋蟀,上端變細便於把抓住的蟋蟀過到紙包里。再截一段更粗的鐵絲,一頭窩個把手,另外一端磨成尖頭做釺子用。用廢紙疊好紙包,裝蛐蛐用。晚間出行要帶好手電筒,由院裡的老師帶隊,老師會提醒大家穿長褲長褂。到了田間地頭,三三兩兩分別行動。黑燈瞎火,萬賴倶寂,幾個人影,晃來晃去,現在想來還是挺後怕的,(小孩不宜單獨外出!)不過有老師帶隊大家心裡還是很踏實的,「隊長」也很「規距」,瓜地果園一定不去,半夜三更不能擾民。好歹那個時期偏遠的地方不發達,自行車都很少,莊戶人家夜晚也很少出門。

我們會循著音響聲悶的蟲鳴方向,躡手躡腳,聽准了,蹲下來,準備好罩網,釺子,手電照著洞口,用罩網罩住,釺子在蛐蛐洞的上方插下去,蛐蛐受到干擾,會向外跑,進了罩網就跑不掉了。先看看是不是「全須全叉」,再看看個頭大小,不夠大的,殘缺不全的放掉,滿意的過到紙包里,封好袋口,這樣一個晚上下來,也有逮到幾十隻的成果。雖然穿著長袖衣服還是免不了蚊叮蟲咬,喇喇秧纏人。(喇喇秧,學名葎草:北方一種帶倒齒勾的爬秧的野草。)傷痕累累,刺癢難耐。回到家不吃,不喝,不睡,先把蛐蛐從紙包里過到大罐里兩隻,用「蛐蛐胡」逗引蛐蛐,兩者相遇,威武者後腿用力的蹬地,牙板子張開到最大,有的對手幾個回合便回頭逃跑,有的不敢對牙,勝者會自鳴得意,「嘟嘟」叫個不停。優勝者留下,失敗者放掉,自己篩選完後,休整半天,下午小夥伴會聚在一起蟋蟀大「比武」,勝者洋洋得意,敗者也不氣餒,再取出一隻比試。

說到蛐蛐罐,那時間小孩實際上是用玻璃的水果罐頭瓶子,瓶子外面裹上牛皮紙避光。也有好的蛐蛐罐,都是用蛐蛐換來的,大人喜蟲者沒空去野外逮蛐蛐,我們小孩子逮到蛐蛐會送給喜蟲愛蟲的大人,大人們要是看到好的品種會送你個小蛐蛐罐,尤其是著名畫家黑伯龍先生,喜蟲愛蟲,養蟲,那真是無微不至,「暖心被(備)至」,真是蟲界高手。我與黑伯龍先生是鄰居,相隔兩個大門,都是住平房,黑先生住一個四合院後院的北屋,冬季濟南的天氣非常冷,早期取暖先是用鑄鐵的「花盆爐子」,也叫「憋來氣」(不過直到今天也想不出為啥叫此名),是煤球爐,後來升級換代用上了蜂窩煤爐,黑伯龍先生家的取暖爐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蛐蛐,在火爐邊有木幾,上面放幾個蛐蛐罐,罐周圍有白布內絮棉花的「棉墩子」,離火爐有近有遠。黑伯龍先生說,今年這幾隻可以過冬了。(過春節)

黑伯龍先生養蛐蛐的「設備」也堪稱一流,蛐蛐罐數量之多,品種之全也讓人大開眼界,瓷的,玉的,石的,泥的(陶,紫砂),還有說不上來的材質的。蛐蛐「過籠」更是豐富多彩,泥的,瓷的,玉的,牙的,雕花刻草,個個精彩。斗蛐蛐用的「蛐蛐胡」就不說了,因為說不出鬚髮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在斗蛐蛐時用一長竹籤一端綁有發須,用發須輕輕觸碰蛐蛐頭部,蛐蛐會誤認為是對方的觸角,頓時呲牙咧嘴,摩擦翅膜,發出聲響,嚇唬對方。我們常用一種長長的細杆青草,草的上端頂著二叉或四叉的橫生草穗,把草穗平分輕輕拉開,然後放下來與草杆並在一起,向上推草穗,草杆頂端會留下捲曲的鬍鬚狀的絨毛。說起來容易,但是做出好的「蛐蛐胡」也是件難事。)

黑伯龍先生,「站如松,行如風,聲如鍾」,「形如其人」,說話乾脆利落,為人豪爽厚道,有人送給他蛐蛐,他常常回贈個過籠,或蛐蛐罐,高興了還會給幅小畫。不過我們的「裝備」是土裡土氣的,我用的過籠是用過去的一種帶眼的紅磚,取其磚邊上的孔洞,鋸開,找個平整的水泥地, 在砂板上磨蹭,邊上厚的部位磨成圓弧狀,磨好後還要在泥水裡泡幾天,一是去火氣,二是過籠和罐里的泥土同色。當時還是很受夥伴們羨慕。蛐蛐罐更是多樣化,罐頭瓶,丟棄不用的茶缸,飯碗,(過去吃飯用的搪瓷碗是大口平底,上大下小,象小盆。)自己也會用粘土做蛐蛐罐,我們當地出一種微紅色細土,加水後和勻,摔打多次,細膩,柔軟,可隨意造型,只是會有乾裂。

最近看了幾千萬年前琥珀包裹體中的蟋蟀標本,完整清晰的給我們提供了直觀的研究實物。包裹體中的蟋蟀瘦小,體窄,現代蟋蟀不知道是「與時俱進」,還是自然進化,優勝劣汰,比琥珀中的蟋蟀要頭大,肩寬,腿壯,斗線(斗絲)分明,斗性極強。

蟋蟀的「耳朵」

(叫聽覺感受器)長在一對前足的小腿縫隙里。只是一種「感應聲音」的薄膜。這種方式可以使蟋蟀儘快接受到「動靜」。蟋蟀反應敏捷,移動快速,這也是不易捕捉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