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筆墨,就不是中國畫

2020-08-14   名家書畫鑑賞

原標題:沒有筆墨,就不是中國畫

清代畫家惲南田曾經說過:「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惲南田《甌香館畫跋》)南朝謝赫曾在《古畫品錄》中列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於首要之法。而南田謂「有韻有趣謂之筆墨」,則將筆墨與氣韻置於同等共生的地位。

由此可見,筆墨在受傳統影響的中國畫家心目中的地位。當歷史走到20世紀,受西學的影響,先有筆墨還是先有畫面,如同是陷入了「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這樣的爭論中。西方學者A. L.克羅伯和克萊德·克拉克洪曾對文化下過這樣的定義:「通過符號而獲得和傳播的、明確的或隱含的行為模式,構成了人類群體的傑出成就,包括它們在人工製品上的體現;文化的基本核心是由傳統的(即有歷史根源的和經過挑選的)觀念所構成的,特別是同這些觀念密不可分的價值觀念。」因此,無論中西方文化,它的基本核心都是由傳統的觀念所構成的,那麼,作為文化之一的中國畫,更是要遵循此條規則。

唐張彥遠於《歷代名畫記》中說:「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宗炳《畫山水序》中曰:「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像。」從以上例子中可見,依中國畫論的角度,中國畫的品評術語皆來自老莊思想,如張彥遠之「物象」、宗炳之「道」、「物」等。從中國總的藝術傳統來講,老莊思想對其影響也頗深。

《莊子·養生主》中有段文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在此段文字中,首先要注意道與技的關係。技即是技能。庖丁說他所好的是道,為道較之於技是更進了一層,由此可知道與技是密切地關聯著。庖丁並不是在技外見道,而是在技之中見道,莊子所謂的「道」落實於書畫中,即是書畫作品的最高境界,而這最高境界即是由筆墨之技發展而來。

因此,中國畫的核心在於筆墨,那麼從美學角度來說,畫面有怎樣的筆墨才是美呢?唐代王維《山水訣》曾言:「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為上」這只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張彥遠對吳道子評價十分高,說其「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他認為吳道子的筆墨「筆不周而意周」,此處的「筆不周」並不是說用筆不出色,而是相對於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筆跡周密」而言,說顧、陸「筆周」是「不可見其盻際」。第二點,如上文引用,張彥遠之「意」在於五色,而「五色具」是因為運墨而成的。

明唐志契《繪畫微言》中也言道:「寫畫亦不必寫到,若筆筆寫到,便俗;落筆之間,若欲到不敢到,便稚。唯習學純熟,遊戲三昧,一濃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寫不到,乃佳。」中國畫講究的是筆有盡而意無窮,宋朝蘇東坡也深明此意。古代畫家就說過:「有筆有墨謂之畫。」也就是說只要有了筆墨,才能稱之為中國畫,沒有筆墨就不成其為中國畫,或者說有筆無墨或有墨無筆,都不能算是好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