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每天刷3次牙能防猝死……

2019-12-18     生命時報

「百物養生,莫先固齒」。一口潔白的牙齒不僅是臉部的門面,也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準。

近日,一項刊登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上的新研究發現,每天刷牙三次可以降低心臟病和猝死的風險

《生命時報》()結合國外研究並採訪專家,告訴你牙齒對健康的重要性,教你科學護齒。

受訪專家

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門診主任醫師 孫彬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口腔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 趙強

多刷牙或可降低猝死風險

12月1日,歐洲心臟病協會旗下的《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刷牙的次數與降低心房顫動和心衰的風險有關,而心房顫動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口腔衛生差會引起短暫的菌血症和全身性炎症,這是一種已知的可以誘導心顫和心衰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對16萬多名受試者進行了常規醫學檢查,包括以前的疾病史、體重、身高、血壓測量和生活方式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在10.5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了4911例心顫和7971例心衰。其中,沒有牙病(Periodontal disease)的受試者發生心顫和心衰的風險較低;

缺牙(Missing teeth)的受試者心顫和心衰的風險會增加;

而經常刷牙(每天刷牙三次及以上)和洗牙的人群中發生心顫和心衰的風險都較低。

刷牙和心顫、心衰的關聯機制

簡而言之,對於每天刷牙多的人而言,他們患上心臟病的機率風險會變小。

並且,這一機率不受年齡、性別、社會經濟狀況、鍛鍊、飲酒、體重指數和高血壓等共病因素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口腔衛生不良會造成細菌在血液中滋生,導致體內發炎,從而增加了房顫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常刷牙能減少牙齦下方生物膜中的細菌,從而防止它們向血液中轉移。

一套科學刷牙法

你可能納悶:為什麼我天天按時刷牙,卻還是牙口不好?這可能是因為刷牙方法有誤。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口腔疾病患者,大多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 刷牙頻率不正確

除了早晚刷牙以外,最好是每頓飯後刷一次。如果沒有條件,也應用清水漱口。

其中晚上刷牙尤其重要。如果睡前不刷牙,白天進食後留下的食物碎屑就會積存於齒縫內,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由於夜間口腔咀嚼與語言活動停止,唾液分泌也大大減少,造成口腔自潔功能減弱,從而促進細菌繁殖,發酵產生的酸也會腐蝕牙齒。

2 刷牙方法不正確

很多人會採用非常「傳統」的方法,即橫著刷,左右來回「拽」,就像「拉大鋸」一樣。

這種方法不僅難以清潔牙縫中的牙垢,還會對牙齒表面的琺琅質和牙齦造成磨損,所以這種方法並不科學。

科學的刷牙方法是要分區的,動作是「畫圓圈」。刷毛應與牙齒、牙齦成45度角,使牙刷毛的一部分進入牙齦與牙面的間隙,另一部分伸入牙縫內,以畫小圓圈的方式活動。

刷門牙外側,可以上下移動牙刷;

刷門牙內側時,將牙刷垂直,用牙刷最前部畫圓圈刷;

刷牙齒咀嚼面時,應前後短距離顫動輕刷。每次刷兩到三顆牙,反覆旋轉、按摩8~10次,可多角度地對牙齒和牙齦進行全面清潔。

刷完牙後可以用較軟的牙刷輕輕地刷舌苔,既不會傷害到味蕾,還能起到清潔舌苔、清新口氣的作用。

刷牙前,牙刷不要沾水,也不要用水漱口,這都會使牙刷、牙膏與牙齒的摩擦減小;刷牙水以35℃~36℃為宜,能減少刺激,以免引起出血,甚至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等現象;刷牙時間不能少於2分鐘。

如何擁有一口好牙?

除了科學刷牙以外,怎麼做可以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

使用牙線

大多數人認為,清潔牙齒只需要使用牙刷,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

牙刷只能清潔牙齒表面的70%左右,而兩顆牙齒之間的縫隙容易殘留、堆積食物殘渣、牙菌斑及軟垢,會誘發牙髓炎、牙周炎等多種口腔疾病。牙線則能有效剔除牙縫裡的殘留物質及牙齒鄰面上的菌斑。

使用牙線共有3個步驟:

第一步,拉出一段長約25厘米左右的牙線,具體長度以適合自己為準;

第二步,將牙線的兩頭分別以線壓線的方式,在兩手的食指第一節上繞幾圈,並使兩指間留長約5厘米的牙線;

第三步,用拇指和中指支撐牙線拉直,然後左右滑動緩慢地放入牙縫之內,輕輕與牙齒表面摩擦拉動,縫隙前後的牙齒都要摩擦刮到。

可以在晚上睡覺前使用牙線,如果不能保證每天使用,也可以兩三天或一周清潔一次。同時,應該儘量將每個牙縫都清潔到。

定期檢查

很多人只有牙疼了才會去看醫生,平時覺得只要不耽誤吃東西就忍著。其實,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口腔常見病,如齲病、牙周疾病等多屬於慢性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但通過定期檢查則可以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理

例如,齲病在波及牙本質深層之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患者也不易發現這樣的小齲洞,只有定期檢查,醫生才能夠發現淺齲和中齲,及時進行備洞充填,一次就可以完成治療。

如果等到患者有了疼痛的症狀才來就診,往往齲洞已經波及牙髓。除了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以外,還要增加治療花費的時間、費用等,而且如果齲齒破壞嚴重,有大面積的根尖病變就得拔除患牙。

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年檢查一次青少年和老年人每6個月檢查一次。定期洗牙能清除牙齒內部的牙石,對口腔健康也非常有幫助。

叩齒法

中醫有一種牙齒保健方法,叫做叩齒。據說宋代文學家蘇軾到晚年仍擁有一口好牙就是因為這個習慣 —— 每天叩齒30 下。

叩齒的具體做法是空口咬牙,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30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既可以活動面部肌肉,又可以保護牙齒。

叩齒的力量不求一律,可以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成效。

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長期用微小的力量刺激牙齒、牙齦,可以避免牙齒過早鬆動、脫落,對中老年人而言特別管用

不同年齡段,各有側重點

不同年齡段的人所面臨的牙齒問題不同,刷牙也有相應需要注意的事項。

20-40歲:每天最好刷三次牙

這個年齡段的人易受激素的影響,導致牙齦敏感、長牙垢。因此,有必要每天刷牙三次左右,尤其是孕婦,應多利用牙線來清除牙垢,並注意牙齦出血現象。

40-60歲:搭配使用漱口水

這個年齡段的人,以前累積的牙齒問題開始放大,因此要特別注意預防牙齦炎和牙周病。

建議每天至少刷2次牙,每次不少於2分鐘,每頓飯後用牙線清理牙縫,並視情況使用漱口水加強清潔效果。

60歲以上:刷牙動作不宜過大

隨著年齡增長,牙齦會慢慢萎縮,牙根暴露,而牙根是牙齒最敏感部位。

因此,建議選用軟毛牙刷以及研磨劑含量少的牙膏。刷牙動作不宜過大,要小幅度畫圈刷,以減輕對牙根的刺激。

本期編輯:趙子瑩

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朋友圈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q_6GG8BMH2_cNUgre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