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註銷近100家,教培機構除了跑路還能去哪兒?

2020-08-24     鄭勇的自媒體

原標題:每天註銷近100家,教培機構除了跑路還能去哪兒?

面對疫情和二次疫情的衝擊,線下教育培訓機構迎來了新一輪「洗牌」。據媒體報道,從今年2月1日至6月16日,全國線下培訓機構註銷企業數量為18885家,也就是說每天有近百家培訓機構註銷。

儘管全國各地線下教育培訓行業紛紛複課,但報班率卻差強人意。可以說,疫情過後,大部分線下機構仍然面臨著「生死考」。

前不久,校長邦新媒體中心對全國各地2000餘位中小線下教培機構投資人校長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91%的投資人校長表示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其中,面臨倒閉危機的占31%,經營暫停的占35.6%,勉強維持的占26.4%。僅有9%的機構表示影響較小,或沒有受到影響。

那麼,許多從商超、寫字樓消失的教培機構真的消失了嗎?近日,媒體報道了一些教培機構換了一種活法「活下去」:

案例一

疫情之前,黃珊珊和丈夫段其錚一起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附近經營一家培訓機構,主營方向是鋼琴、聲樂、古箏、舞蹈、吉他,也輔助性地開設了繪畫班。今年5月,機構租用的教學場地到期,黃珊珊選擇退租:「2017年,我決定開設培訓機構,當時就是看中這套房子在大悅城附近,覺得便於家長把孩子送來學習之後,去商場裡逛逛。因為涉及到裝修,房子一口氣簽了三年。今年5月房子到期,房東有意降房租讓我繼續租用,但我還是決定退租。」

黃珊珊說,疫情初期對機構的影響不算大。但3月之後,尤其是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給她的培訓機構帶來了「滅頂之災」,「去年12月,學校進入期末考試的複習階段,部分學生家長就提出了暫停課外學習。由於今年春節比較早,有些家長要帶著孩子回老家過年,因此也取消了1月的課程,打算從2月開始恢復上課。但3月開始,學校不能如期開學,我就覺得想要堅持下去不太可能了。」今年3月,黃珊珊也開設了網絡課程。除了教學時間外,每天她和丈夫都要討論機構到底要不要繼續開下去。

5月12日,當他們把機構所有能帶走的東西都搬回家後,看著凌亂的客廳,兩個人沒說什麼,但心裡都很不好受。回憶起當年裝修培訓機構,為了省錢,牆上的塗鴉都是她和丈夫一起動手畫上去的。但生活還要繼續,趁著疫情期間北京房租租金有所回落,夫妻倆將原來租住的一室一廳換成了兩室一廳,一間房間用來居住,一間房間當作吉他教室,丈夫在家教吉他和尤克里里;客廳改成了琴房,黃珊珊在這裡教鋼琴。

案例二

家住雙井的溫暖老師,原來也在家附近租了一個門店,開設培訓機構。去年她就退掉了門店,改在自己家小區里租了一套房子用於鋼琴教學。此前,她開設機構時,為了豐富機構的教學內容,也招聘了一些老師在這裡教其他樂器,但乾了一段時間,老師們更願意自己「單立門戶」,不願意一直打工。老師的人員變動,會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不安全感,作為從小學習樂器的孩子,溫暖知道頻繁更換老師對於學生百害而無一利。疫情發生後,她最慶幸的就是自己去年就退掉了高額租金的房子。現在,她的學生已經可以恢復正常的線下上課了,「因為我的學生,大部分都住在同一個小區,或者旁邊的小區。現在各小區之間也不需要門禁卡、出入證才能進門了,相比還不能正常營業的培訓機構,可以說我躲過了一劫。」

點評

像黃珊珊和溫暖老師這樣採取「家庭式的教學」的教培機構肯定不少。如此做法,讓從業者們不必把心思分散到管理、經營機構,而專心於自己的主業。但是,教育主管部門對於辦學資質、辦學場所、辦學安全等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在家辦學明顯違反了相關規定。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已經開始加強對於教育培訓領域的監管,這種「彈性」的家庭式教學勢必成為綜合整治的對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Pd1HnQBd8y1i3sJZ6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