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高尿酸血症的飲食指導策略!

2020-07-24     中國臨床營養網

原標題:【張春紅】高尿酸血症的飲食指導策略!

作者介紹

張春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博士

《中國臨床營養網》特邀編輯

從事特定環境及特殊人群的營養干預策略研究。在營養基因組學領域開發了一種以唾液為樣本的人體微量營養素缺乏風險關聯SNP微流體晶片方法,構建了多基因量化評分模型。

血尿酸是黃嘌呤經過黃嘌呤脫氫酶和黃嘌呤氧化酶的降解最終形成的一種代謝產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尿酸水平會逐漸增加,這可能因年齡增長,腎功能減退、尿酸排泄減少有關,但高尿酸血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徵,以中年人居多,近年來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大多數高尿酸血症並不發展為痛風,且終身無痛風症狀,稱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但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風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血液中的尿酸長時間持續超過7.0mg/dl時, 無法溶於血液的尿酸就會形成尿酸鈉結晶,進而聚集在關節、腎臟等組織器官處,無法被身體識別為異物,也不會引起炎症。然而當結晶的一部分剝落並進入關節液時,身體會把這部分結晶識別為異物,白細胞為了排除尿酸結晶,將尿酸結晶吸收到細胞內,但是人體沒有可以溶解尿酸的酶,因此 白細胞無法排除尿酸,只能自然消亡,並釋放出各種各樣的生理活性物質,導致患處劇烈的疼痛、腫脹、發紅

  • 高尿酸血症只要引起一次痛風發作,就會進入急性高尿酸血症期;
  • 痛風反覆發作,當出現痛風結節時,就進入了慢性痛風結節期。

在這兩個時期發生之前,要特別注意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

人體尿酸有兩個來源:

一個是富含核蛋白和嘌呤的食物(即外源性),約占體內尿酸20%

另一個是體內經從頭合成、補救合成、嘌呤核苷酸轉化,最終氧化分解產生的尿酸(即內源性),約占體內尿酸80%。

正常狀態下,人體尿酸的產生和排泄基本保持著動態平衡,體內尿酸池為1200mg,每天產生尿酸約750-800mg,排出約500-1000mg,其中1/3從腸道和膽道排泄,2/3經腎臟排泄。一旦尿酸的產生與排泄平衡失調,即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減少,就可能引起血尿酸水平增加,甚至導致高尿酸血症的發生。

血尿酸的參考值範圍因檢測方法和受檢測人群的年齡不同有所差別,一般成年男性為149-417μmol/L,女性為89-357μmol/L,60歲以上男性為250-476μmol/L,女性為190-434μmol/L,兒童血尿酸的參考值較低(一般為180-300μmol/L)。當血尿酸超過420μmol/L時,在體內已達到超飽和狀態,此時血尿酸極易在組織內沉澱而造成痛風。國際上將高尿酸血症的診斷標準定義為血尿酸水平男性高於420μmol/L,女性高於360μmol/L

高尿酸血症和痛風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兩者皆屬於營養相關的代謝性疾病, 其發病發展與日常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如經常熬夜、酗酒、過多攝入富含嘌呤的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其發生的重要因素。通過食物攝入的嘌呤很少會參與核酸合成而被機體利用,幾乎最終都會代謝生成尿酸,所以進食過多高嘌呤、高蛋白食物是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發生最重要的因素。

亞洲和歐美國家的尿酸水平和痛風發生率的差異可以用攝入食物的嘌呤差異來解釋,以大米和蔬菜為主食的傳統亞洲飲食,嘌呤含量低,而歐美國家的人們攝入大量富含嘌呤的肉類和海產品等,很容易引發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所以痛風也成為一種「富貴病」

如果尿 酸稍微超過7.0mg/dl,一般來說,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症時,體內的尿酸值可能已經非常高了,只是改善生活方式可能不會使尿酸值很快下降,這時最好的方法是藥物治療聯合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果痛風已經發作過,說明體內已經有一定含量的尿酸結晶,此時一定要儘快進行藥物治療,並對生活方式進行干預改善。

誘發高尿酸血症、痛風的主要原因在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此,在控制尿酸值時,改善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甚至重要程度要高於藥物治療。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患者應遵循下述原則:

(1)限酒;

(2)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

(3)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

(4)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

(5)大量飲水;

(6)控制體重;

(7)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

(8)規律飲食和作息;

(9)規律運動;

(10)禁煙。

身體健康的人,尿液的pH值可以維持在6左右,呈弱酸性。但是高尿酸血症患者尿液的pH值往往低於5.5,容易偏酸性。而尿酸難溶解於酸性的尿液中,容易產生酸性結晶。對於高尿酸血症患者來說,將尿液的pH值維持在6.0-7.0之間是比較理想的,使用pH試紙可以簡單的檢測pH值,一定要經常檢測。所以,對於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而言,應儘量少吃使尿液酸化的食物,多吃能夠使尿液鹼化的食物。使尿液呈現酸性的食物主要有肉類、魚類和酒精等。使尿液鹼化的食物主要包括菠菜、紅薯、胡蘿蔔、香蕉、芋頭、捲心菜、白蘿蔔、茄子、土豆、柚子等。另外 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因為這些食材中還富含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

需要注意的是, 選擇食材需要靈活變通,不能只考慮嘌呤問題,而忽視了合理的營養需求,如過度的低嘌呤飲食,反而會不利於身體健康, 飲食應以適度均衡為最佳。比如,大多數魚類雖然屬於中嘌呤食物種類,但魚類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人體必需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所以建議適量食用。 嘌呤是水溶性分子,煮和焯等烹飪方法可以減少食物中約30-40%嘌呤含量,肉、禽類煮後棄汁也可降低嘌呤含量。豆類營養價值高,而嘌呤含量也較高,屬於中高嘌呤食物。但由於嘌呤易溶於水,許多豆子在製成豆製品的過程中,嘌呤溶於水而被去除,其含量也明顯降低。因此,食用豆腐、豆腐乾、豆漿等豆製品,比直接食用豆類更安全。

食材嘌呤含量分類表

在糖類的甜味成分中,有含一個分子的單糖和由兩個單糖分子構成的雙糖。具有代表性的單糖是果糖和葡萄糖。

雙糖的代表是砂糖,由果糖和葡萄糖結合而成。單糖不能繼續分解,是最小單位的糖類,因此能夠被快速吸收。

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後作為能量發揮作用,但是果糖被吸收後不會進入血液,大部分是被肝臟代謝,急速消耗腺嘌呤核甘三磷酸(ATP),分解產生嘌呤,產生大量尿酸。

市場上銷售的軟飲料,如可樂、汽水和果汁等,在加工過程中一般都加入了大量的果糖(主要的甜味劑也是果糖), 研究發現這些甜味劑可通過驅動嘌呤核苷酸降解和嘌呤合成,從而增加了血中尿酸和乳酸水平。另外,果糖雖然不是嘌呤,但它可加速腺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從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治療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時,為了使尿酸順利排出體外,需要增加排尿量。正常人建議每天飲水量達到1500毫升及以上,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患者建議每天飲水達到2L及以上。 白開水是最簡單,最自然的水,酸鹼平衡,溫和無刺激。白天飲水要少量多次,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通過足量飲水來增加尿酸的排泄。 運動期間要注意補水,以免因出汗過多而缺水。一般運動前要喝水,運動時每隔半小時適當補水,出汗後應及時補水,飲水最好為白開水、礦泉水、蘇打水和茶水等,儘量不喝果汁甜飲等。

對於不良生活習慣誘發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控制飲酒有利於緩解病情。

其一,酒精可以促進尿酸原料ATP的分解,從而促進尿酸生成;

其二,酒精屬於高能量物質,過量飲酒容易導致身體肥胖和代謝綜合徵;

另外,啤酒中含有大量的嘌呤。因此,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於控制病情、治療疾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全文終 ——

喜歡就點點「在看」~

1.高尿酸血症及痛風防治超圖解,中國紡織出版社,作者:(日)細谷龍男編,孟宇樂譯,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2.痛風與高尿酸血症/專家細說內分泌疾病,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春虹編,出版時間:2019-04-01。

3.高尿酸血症(第2版),何青,劉德平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05-01。

4.高尿酸血症及痛風伍滬生2016觀點,伍滬生著,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03-0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SEBgXMBnkjnB-0zNg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