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國:穩步推進海洋治理 | 社會科學報

2023-08-2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太平洋島國:穩步推進海洋治理 | 社會科學報

太平洋島國:穩步推進海洋治理 | 社會科學報

海洋治理

海洋同太平洋島國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海洋治理順理成章地成為太平洋島國永恆的課題。在新冠疫情之下,全球海洋治理進程遲滯不前,但在具有韌性的海洋文化驅動之下,太平洋島國本土的海洋治理以及對全球海洋治理的參與沒有停滯,表現搶眼,成為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原文 :《穩步推進海洋治理》

作者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梁甲瑞

圖片 |網絡

太平洋島國海洋治理的新進展

海洋同太平洋島國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對太平洋島國而言,海洋治理是其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優先事項。在新冠疫情之下,太平洋島國的海洋治理仍沒有停滯,在海洋規範制定和海洋治理實踐中都有一些進展。

第一, 制定新的海洋規範。太平洋島國在諸多海洋領域擁有非常專業化的海洋規範。這是它們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領頭羊角色的重要支撐。2021年3月,太平洋島國論壇制定了《2021年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海洋聲明》,強調了海洋治理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行動、確保藍色太平洋安全、可持續利用海洋及其資源等領域。2021年8月,第51屆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通過了《關於在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海平面上升面前保護海洋區的宣言》。該宣言為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海平面上升面前維持海洋邊界而不減少海洋管轄區創造了先例。

第二,海洋劃界工作持續開展。2020年10月,來自各類海洋機構的代表承諾加強夥伴關係,實現2025年最終確定斐濟海洋劃界的國家目標。2021年7月,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長亨利·普納在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夥伴會議上提出希望對話夥伴可以支持太平洋島國的海洋劃界,一些對話夥伴積極回應。英國於2021年8月同太平洋共同體簽署了價值263,000英鎊的協議,用於幫助斐濟、 萬那杜、索羅門群島和湯加確保各自的海洋邊界。

第三,豐富海洋治理路徑。太平洋島國繼續尋求海洋治理的多元路徑。在漁業資源治理中,2020年,庫克總理亨利·普納在太平洋島國區域漁業部長級會議上呼籲採取創新和協作的方法使漁業資源的治理路徑多樣化,並強調漁業資源治理的重要性。太平洋島國強調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重要性,並將其作為構建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和自然災害復原力的長久路徑。

第四,重視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據估計,太平洋島國每年產生21萬噸廢塑料,其中大部分最終進入海洋和沿海水域,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近海漁業資源的健康。太平洋島國缺乏治理這些廢塑料的能力,因此面臨著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問題。2020年10月,南太平洋區域環境署在太平洋氣候變化會議上強調了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原因、方式和舉措。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也意識到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嚴重性。他們在聯合國第75屆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提及這一問題。

第五, 提升傳統知識在海洋治理中的重要性。2022年4月,太平洋共同體在成立75周年之際,設置了保護傳統知識的議題,並強調太平洋島國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為海洋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工具。傳統知識是太平洋島國的無價之寶,與太平洋共同體的歷史密不可分,是未來海洋治理的關鍵。

第六, 集體反對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對南太平洋無核區的破壞。2021年9月,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宣布建立AUKUS。該計劃的第一項倡議是英國和美國承諾向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這將嚴重威脅南太平洋無核區。太平洋島國論壇呼籲停止一切不符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六條規定的行動,敦促美國儘快簽署《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並強調每個國家都有防止向海洋傾倒核廢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的法律義務。

第七, 在同大國的高層會晤中進一步突出海洋治理議題。2021年7月,日本和太平洋島國在第九屆太平洋島嶼領導人會議上確立的一個重點合作領域是確保海洋的可持續性。2021年7月,太平洋島國和法國在第五屆法國-大洋洲峰會上強調了海洋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支持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以及《2021年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海洋聲明》涉及的優先事項。2021年11月,太平洋島國和韓國在第四屆韓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上將海洋事務和漁業資源作為主題之一,並特彆強調防止海洋污染、保護漁業資源的重要性。

太平洋島國海洋治理的新趨向

不難發現,疫情之下,在全球海洋環境惡化、全球海洋治理疲軟的大背景下,太平洋島國海洋治理正呈現出一些新趨向。

第一,區域內聚力逐步增強。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太平洋島國的區域內聚力有衰退的跡象,然而,新冠疫情在很多方面影響著太平洋島國,重塑太平洋島國對區域問題及全球問題的一致立場。其中,太平洋島國在海洋治理上的步調更為一致。正如《2021年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海洋聲明》所強調的那樣,「海洋是我們地理、文化和經濟的核心。太平洋島國論壇將採取強有力的區域行動,共同治理太平洋,並將其作為一個藍色太平洋大陸」。從當前及未來看,海洋將是太平洋島國應對新冠疫情的重要武器。因此,包括太平洋島國論壇、太平洋共同體、南太平洋區域環境署在內的區域組織加強了彼此之間的橫向聯繫,力圖在海洋治理中發揮合力,有所作為。縱向來看,當涉及海洋治理時,太平洋島國及區域組織在全球舞台上以一個聲音說話,堅定維護海洋集體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了體現了它們內聚力的增強。

第二,更為重視傳統知識在海洋治理中的應用。新冠疫情使得太平洋島國開始反思在封鎖邊境的情況下如何自給自足。作為資源、精神、文化的源泉,海洋無疑成為太平洋島國的重要食物來源。在斐濟,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很多城市務工人員返回鄉村社區,以海洋為家,採用抓魚、捕蝦等傳統方式維持生存。社區在治理漁業和沿海資源方面發揮著領導作用。社區路徑不僅涉及保護魚類種群,還涉及保護魚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傳統的海洋治理知識正在被納入太平洋島國適應性能力建設。這符合《太平洋島國區域海洋政策和針對聯合戰略行動的框架》所確定的五個海洋治理原則。其中一個原則為完善對海洋的認知,指出當代和傳統上對海洋的認知為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減輕海洋污染及有害實踐,預測天氣、氣候和海洋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第三,充分利用大國的資源和資金,在海洋治理上採取借力策略。作為弱小的發展中國家,太平洋島國雖然擁有人海合一的海洋觀念及海洋治理的傳統知識和經驗,但由於現代複雜的海洋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太平洋島國無法依靠自身有效進行海洋治理。因此,在很多大國積極發展同太平洋島國關係的過程中,太平洋島國巧妙設置海洋治理議題,積極開展海洋治理議題外交,最大限度地爭取大國的支持。這有效彌補了它們自身在海洋治理中的脆弱性。反過來看,大國通過對太平洋島國海洋治理的支持,深化了同太平洋島國的關係,完善了太平洋島國的海洋治理體系。因此,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第四,日益重視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氣候治理與海洋治理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尤其在太平洋島國,二者的聯繫性更為明顯。太平洋島國在近幾年的海洋規範和地區會議中都著重強調了這一點。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5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傳統知識助力島國應對氣候變化 | 社會科學報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積極應對重重挑戰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a44231adabfb60782c1a636f4e5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