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二棒:在中國,有一個奇葩門派叫國寶幫

2024-10-02     古籍

一、「國寶幫」的用戶畫像

5年前,重慶大學博物館的「贗品」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吳應騎先生捐贈的多件文物被網友「江上」質疑為贗品,隨後重慶大學發了聲明稱「檢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但也只是做了閉館處理。等了5年過去了,是不是真要公布結果,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我們只就物論物,看看這些展品的工藝有多低劣。比如我們知道四羊方尊是1938年湖南出土的,但這裡展出了一件乾隆年制的陶瓷版:

原型(左)是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

比如這件原型是一商代小玉人兒,挺乖巧的,結果工匠手欠偏要雕滿東周的蟠虺紋,不知道的以為是山口組;

原型(左)是藏於社科院考古所的短辮玉人

比如洛陽第一次出土了並排的「天子駕六」實物,這裡就展出兩排的馬車升級版了,跟四驅越野一個道理。

原型(左)是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銅車馬

這些「文物」夠魔幻吧?更魔幻的是,在中國,有大批人前赴後繼地為其買單,這就是活躍在古玩圈裡的「國寶幫」。

什麼叫國寶幫?就是手中藏品沒有普品,全是國寶。瓷器必五大名窯或元青花,書畫必清宮舊藏,玉器必上古三代。而且最牛的幾件藏品,一定跟拍賣會或博物館裡已有的重器有類似之處,而又不完全相同(這點很重要)。

我們以一位活躍在頭條的L先生為例。L先生的簡介是某藥房老闆,但讀完他一萬多條狀態,看完他的「國寶」後,你會發現他是個深藏功與名的狼火,拳打安思遠,腳踢盧芹齋。

比如十大名畫。從《洛神賦圖》到《歷代帝王圖》《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全都在他這,而且都有作者簽名蓋章……

咦,那故宮裡的是啥?廢話,全是贗品呀!

他收藏的《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北京甲本-局部)

比如宣德爐。人家收藏的爐比我家吃飯的碗還多,還出了書:

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讀書文化出版社」

比如汝窯。故宮那幾件都是淡青色,人家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能組七彩戰隊,器型也是多種多樣:

不僅如此,還有款呢。比如「大宋汝窯」,太霸氣了;「皇宮御用」,太直白了;「宋徽宗」,太……

等等,宋徽宗?趙佶給自己瓷器落的款是「宋徽宗」???

其實廟號落款這件事,我見到的為此解釋的國寶幫就不止一位了。大同小異,都是用「保真」的藏品推翻史書里的廟號制度。這就像你在水果店拿起一個桃子,發現它發霉長蟲了,然後判斷它是個壞桃子。結果老闆告訴你:「首先我這所有桃子都是好的(大前提),所以你現在發現了一個發霉長蟲的(小前提),就只能說明發霉長蟲是好桃子的特徵之一(結論)」你會不會想擂他一頓?

我是沒看懂這段邏輯

但這正是絕大多數國寶幫的奇葩思維,即「文物」上每個匪夷所思的地方都是「國寶」之所以獨一無二的烙印。拿吳應騎那幾件展品舉例的話,第一件可以證明乾隆見過商代的四羊方尊,第二件可以證明蟠虺紋在商代已經盛行,第三件可以證明「天子駕六」有前二後四的駕法。國寶幫在這種油鹽不進的閉環中完美自洽,沒有任何人能改變他們的思維。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真想組織個仿古工藝品遊學團(我這裡不用贗品而用仿古工藝品這個詞,因為是二道販子決定它作為什麼賣出去),帶國寶幫來個深度游。看看河北曲陽的石雕、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遼寧朝陽的紅山玉等等。不方便游大中國的話,就搞個河南省的三日精華游,比如南石山村的唐三彩、煙雲澗村的青銅器、石佛寺鎮的玉器等等。

河北曲陽

河南煙雲澗村

江西景德鎮

河南南石山村

要知道,這些地方政府都是大力扶持的,人家早已形成產業化。而且這都9102年了,各種DIY定製服務也不在話下。只要錢到位,鋼鐵俠都能給你造出來。

比如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國寶幫很愛幻想受學閥迫害。收藏汝瓷的,便認為民間還有無數汝瓷;收藏元青花的,便認為民間還有無數元青花。諸如「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大部分在博物館」之類的話都是既得利益者的謠言,就像拉不出屎是共濟會或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陰謀一樣。

其實我挺不明白的,文博界學者又不像馬未都劉益謙那樣搞收藏(眾所周知咱這一行工資極低),跟你有什麼利益衝突就要來懟你?如果民間真有國寶,趕緊發一篇《x省x市新發現xx芻議》之類的paper搶占學術高地,高興還來不及呢。

說白了,國寶幫就是古玩圈裡的民科。但民科不論造永動機也好,推翻進化論也好,基本只投入了時間精力,而國寶幫是額外砸了真金白銀的,所以他們尤其不能接受質疑。大約在零幾年,學術界和國寶幫還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論戰。但現在,專家幾乎全都不敢招惹他們了。有位故宮專家曾受邀參加鑑定活動,看到很多低仿的瓷器後便實話實說,結果藏家不僅沒聽進去,且以後逢人便罵「那是個偽專家,把真的說成假的」。這哪兒說理去?

魯迅:「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

寫到這我想起個事兒。本科時我閒得無聊,把淘寶買的一個仿古水盂發在貼吧,「求大拿看看這個太白尊,款是大清雍正年制。但問了好幾個專家,都說不對。」

結果一位藏有「元青花桌椅五件套」的國寶幫大哥回我了:「這個東西開門,但我覺得不到雍正官窯,應該是乾隆朝仿的!兄弟,不要信那些磚家,好東西在我們民間!」

我當時怎麼沒想到把這個水盂賣給他呢?

二、「國寶幫」的生態圈

當然,人有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上述人群位於國寶幫的金字塔底,中層和高層的國寶幫又與之不同。

底層國寶幫以「國寶」為副業,中層國寶幫則以「國寶」為主業,且有能力在四五線城市或縣城搞民辦博物館。比如馬伯庸吐槽的號稱「河北省最大民辦博物館」的冀寶齋,曾擁有國家3A級旅遊景區、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級科普基地等諸多頭銜,這裡面就有些門道了。

根據我國2006年施行的《博物館管理辦法》,「博物館藏品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等,應當依法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並報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但事實是我國部分省、市、自治區並沒有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而絕大部分地市縣也都沒有文物行政部門。由於找不到主管部門,所以各地的民辦博物館有的歸文物行政部門管,有的歸文化行政部門管,甚至有的歸工商聯管,亂象叢生。

可以說,你在許多旅遊景區看到的那種亂七八糟的「博物館」都屬於這種情況,但由於遊客不知情,這鍋往往就得整個博物館行業來背。

比如前幾天的群聊

2010年,國家文物局、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發布《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一些領導為了搞政績,發展文化產業,強行要求增加民辦博物館的數量,正好與國寶幫「雙贏」。冀寶齋擁有的各種稱號是由旅遊局、少工委和科技廳、科協等不同單位授予的。不同單位各有各的評判標準,但反正落腳點不會是文物真偽——人家看不懂哇。

您說,這樣外行指導內行,能靠譜嗎?

此外,許多地方圍繞《意見》制定了相關的優惠辦法。國寶幫只要辦了博物館,就既能為自己的藏品背書,又能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根據投資額補助、日常運營補助、土地優惠政策等,可謂名利雙收。民辦博物館豐碩的利益鏈隨著博物館開門而形成,投資越多,建成面積越大,獲得的政府補助也越多。就像我們吐槽某些魔幻3D動畫和年度爛片一樣,您真以為人家靠票房活著呢?

那文物局幹嘛去了?事實上,文物局對不屬於同一系統的博物館,比如高校、企業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並沒有直接的行政管理權。所以冀寶齋和重慶大學博物館沒人曝光就開著,曝光大不了撤展,根本沒有辦法罰它。

這說完了國寶幫的中層,我們簡單說說高層。說來有趣,高層以玩的心態為主,又以「國寶」為副業了,可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副業的意思是「國寶」於他們已成了身外之物,隨手可捐。前有邱季端捐贈給北京師範大學,後有吳應騎捐贈給重慶大學。他們的頭銜已經夠多了,在商業上也很成功。據媒體報道,吳應騎與子女有多個公司,還參與過《天機·富春山居圖》的拍攝,跟劉德華碰過杯。從吳先生的社會地位來看,重慶大學這事兒總不至於是想洗錢,或者給贗品洗白,或者給兒子解決事業編吧?

總的來說,國寶幫的金字塔從上往下依次接盤。中上層一般社會聯繫還滿廣泛的,是有輿論能力的。他們有了政府或高校背書,包裝成了愛心人士,在供貨給下層時便能更有說服力。而下層國寶幫也為了信念拚命給中上層打call,希望再找人將手裡的藏品變現。——但遺憾的是,他們已經找不到人了。

某民間美術館對重慶大學的支持。他們不僅給反對者扣上了境外勢力和文化漢奸的帽子,還遙測鑑定了吳應騎的藏品。國寶幫比傳銷更充滿愛心,更團結一致。

所以為什麼國寶幫的藏品多為「大洋怪重」,相信你已經心裡有數了。這其實跟「奈及利亞王子」的騙局一個道理:上層越把騙局做得低端,就越好過濾潛在威脅人群,從而保證留下來的都是精品韭菜。有錢人的生活,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三、還能不能愉快地撿漏了?

下面我們來談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普通人到底能不能撿漏?

但凡對古玩感興趣的朋友,應該或多或少都聽過因撿漏而一夜暴富的傳說。有沒有這樣的事?有,但基本九十年代後就絕跡了。而國外的回流「大漏」,近年來也越來越少了。畢竟網際網路時代了,誰也不傻。

好,假設你現在來到了潘家園,在一個攤位前蹲了下來,老闆便不動聲色地打量你:這個人看瓷器不看款,翻書不看牌記,眼光停留在低仿上面時間最長,是個小白。而且盯那塊玉佩半天了,拿起兩次,有點想法。於是壓低了聲音說:

「兄弟,這塊和田玉是老的,喜歡嗎?」

雖然這塊玉是岫玉,而且是用灰度圖建模再機雕再用酸做舊的,一天能做n個,但你不知道,就覺得跟清宮戲上挺像(能不像嗎?戲裡娘娘的玉佩也是河南造的),就隨口問:「挺好看,多少錢?」

其實你心裡沒底,都說古玩水深,萬一開口幾萬咋辦?但還好,老闆目測你一身加起來沒過1000,就說:「你喜歡,實心價給個800。」

你一想,咦,好像也不是買不起的樣子,但確實又有點貴,就拿著看半天不說話。老闆一看有戲,就說:「這樣,你開個價,行你就拿走。」

你從來沒在古玩上砍過價,就想:攔腰一刀總沒錯吧?於是說:「400。」

老闆仿佛被你戳中了痛處:「兄弟你別開玩笑了,我從鄉下收來都500塊!600行嗎?六六大順。」

你心裡高興了,看來自己估價還是準的嘛!於是假裝搖頭:「太貴了太貴了,買不起。」

「580,再少賣不了!」

「540。」其實你不在乎這40塊了,但就是覺得再砍下價心裡舒服。沒想到老闆不說話了,你有點尷尬,只好起身離開,心裡有點懊悔。結果剛走兩步,老闆在後面拍案而起:

「540你拿走!操,今天賺個稀飯錢!」

於是你美滋滋地把玉買走了,還忍不住發了朋友圈。——其實呢,這玉南陽批發過來也就20塊。

事實上不論是地攤還是店鋪,賣家擺貨一般都是把低仿放前面,高仿或普品放後面,正經玩意兒藏著。試想如果低仿都能騙到人,那幹嘛要用高仿呢?這也是成本最低策略。想看好東西,你得有熟人帶著,或者就著一個小玩意兒由淺入深地跟老闆聊。老闆確認你懂貨、有誠意,且有經濟實力後,才會擠牙膏一樣把東西慢慢聊出來。那些進門就問「你這兒有保真的唐三彩嗎」之類的,人不會搭理你。

心眼兒壞的老闆最喜歡的,就是那種看了些鑑定指南,自以為出了師的小企業家或中老年人,比小白還好騙,錢又多。「國寶」就是為他們準備的。其實想想也知道,流落到市場上的東西都被馬未都們篩過好幾遍了,尊駕難不成是錦鯉轉世,「國寶」排著隊低價(也不算低價了)進您家門?

事實上,如果市面突然冒出來大量重器,那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盜墓。國家現在打擊文物犯罪力度越來越大,撿這樣的漏是要進去的。更何況這裡說的「市面」也不是潘家園的市面,你我都見不著。盜墓是一環扣一環的熟人,流水線一樣從出土送到出關。沒聽說過誰挖出「國寶」在大街上溜達著找買家的,不要命了?

正如湯師爺指導我們所說的:「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收藏入門應謹遵八字方針:擺正心態,多看少買。古玩市場早已成熟,許多老闆乾的是搬運工的活兒,比如按進價加個百分之二十賣出去,無非如此。對普通人而言,買文物更像一種投資行為,比如你在小拍賣會2000拍了個毛主席像,過幾年3500讓了,這就算撿漏;或者說你在合理價位內買到了心頭好,也算撿漏。比如我本科時在潘家園看到復刻的全套《富岳三十六景》,砍到3000,咬咬牙買了下來。這個價格低於市場價,而且我喜歡它,所以雖然不像傳說中那樣能轉手幾百上千萬,但於我這樣的窮學生而言就是撿漏。

當時把我給高興的

至於回報率高的且機率較大的撿漏,現在也有。一是中高端拍賣會,二是還沒被篩完的國外市場。但這兩樣都得有錢有眼光,就不是為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準備的了。想想那些正經八百的大收藏家吧,陳介祺爸爸是吏部尚書,吳湖帆爺爺是金石學家,安思遠發家於亂世,哪個人生起點咱能複製?

所以啊,您要是遇到「國寶」,還是多留個心眼吧。畢竟,「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8abaac67cf983f82c802cf399d581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