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因為他爸爸幾句話,救不回來了

2023-03-1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因為他爸爸幾句話,救不回來了

一次激烈的爭吵

前兩天看了電影《困在心緒里的兒子》,被強烈觸動了。(以下內容含劇透)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患了抑鬱症的青春期孩子,從努力求生到絕望尋死的過程。

我對電影中的一個情節,記憶尤為深刻:

爸爸彼得發現兒子尼古拉斯根本沒有去上學,之前跟自己說的「考試得了A」「交了新朋友」都是在騙他。

於是怒不可遏地質問兒子:

「我們給了你一次重新振作起來的機會,你是怎麼做的?你跟以前一樣!你對每個人都撒謊!給我解釋一下,這到底著怎麼回事!」

見兒子坐在那一言不發,又說道: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尼古拉斯,我試著傾聽你,試著在身邊支持你,試著給你力量和信心,但顯然這一切都沒有用。

你真以為自己可以這樣過一輩子?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嗎?逃學、不承擔責任、拒絕長大?

你對自己的人生有什麼規劃?你這樣遊手好閒,將來會有什麼出息?」

在數落兒子一通後,下了最後通牒:

「從明天開始,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要去上學,聽清楚了嗎?」

尼古拉斯這才有了反應:「不,我不會回學校。」

彼得簡直不敢相信:

你到底想幹什麼?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媽媽病了,爸爸不再回家,家裡經濟困難,但我還在繼續拼搏。我一直拼搏,相信我,多數時候,日子很艱難。

你遇到了什麼事情,你生活中出現了什麼困難,讓你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去學校?回答我!」

面對爸爸的憤怒和逼問,尼古拉斯崩潰了:「我受不了這樣活著,這都是你的錯!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你跟我說這些人生大道理,然後拋棄了我們!你總覺得你做什麼都是對的!」

彼得氣憤不已:「難道我沒為你盡心竭力?我為了你跟你媽媽湊合了好多年,我有選擇新生活的權利,這是我的人生!」

情緒失控之下,彼得把兒子推倒在地。

這些話,這一推,就如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尼古拉斯完全喪失了生的希望。

第二天,他在浴室割腕自殺了。

幸運的是,傷口不深,他被及時發現並送到醫院治療。

因為他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在留院觀察一周後,醫生建議繼續讓他住院治療。

但他並不願意待在醫院,他不斷地懇求父母,保證自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做了。

父母相信了他,帶他回了家。

回到家中的尼古拉斯很平靜,給父母泡了咖啡,跟父母道了歉,表達了愛意。

隨後,藉口去洗澡,用一把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聲嘆息。

怎麼突然就抑鬱了?

怎麼就心存死志了?

平心而論,尼古拉斯的父母都是好父母,他們一直在努力嘗試幫兒子走出困境的方法,都為此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和耐心。在兒子自殺後,陷入到極度悲傷和懊悔中,走不出來。

我仍記得片尾彼得痛苦地悔恨著:「他那麼有才華,那麼聰明,那麼敏感,本來應該有個更美好的人生……都是我的錯!」

當父母的真的很難不產生共鳴。

可是,依舊忍不住想問個問什麼,尼古拉斯曾一次次地向父母發出求助的信號,一次次表達自己的痛苦和無助,為何最後還是走向了死亡?

不可否認,跟他的父母有一定關係。

在尼古拉斯逃學近一個月後,學校通知了媽媽凱特,媽媽多次嘗試跟兒子溝通,都沒有效果,便告訴了爸爸彼得,希望彼得跟兒子談談。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凱特還是彼得,他們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表現出的「問題」上。

彼得無比困惑:

為什麼他任意妄為不去上學?這樣下去將來有什出息?

凱特想不明白:

他幾乎不怎麼跟我說話,還會用仇恨的眼光看著我。

請記住這兩個問題,一個代表著代際創傷,另一個代表著家庭關係

如果不解開它們,就很難看見並理解孩子的真實處境,幫他們度過這段難熬的歲月。

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彼得是個好爸爸。

他深愛兒子,又極其有責任心。

為了幫兒子解決「問題」,甚至願意放棄能讓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但遺憾的是,他以為只要兒子重新上學、交友、快樂起來,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當他直面兒子的痛苦時,他選擇了迴避。

這跟彼得的童年經歷有關。

他在跟尼古拉斯差不多的年紀,媽媽臥病在床,爸爸卻以出差的名義,從未去看過妻子。

幾十年後,彼得找到爸爸,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解釋:

「在她去世前一周,我遇到了湯姆,他告訴我,前一天晚上,他跟你一起吃過晚飯。我甚至都不知道你在城裡,你不覺得該告訴我們一聲,或者去看看她嗎?」

但他沒有得到爸爸的道歉,唯有輕蔑和斥責:

「如果你想的話,我完全可以扮演禽獸的角色,向你的完美低頭。是的,你受了很多苦,你爸爸對你不好,對你媽媽也不好,可那又如何呢?

你不覺得你自己該成熟起來了嗎?看著一個五十歲的男人,還念念不忘年少時發生的事,太可悲了。」

這就是彼得的心結。

一方面,他痛恨爸爸對媽媽和自己的冷漠無情,發誓要做個對家庭負責的好丈夫、好父親;另一方面,因為從未被好好愛過,他並不懂得如何回應兒子的痛苦,依舊走了爸爸的老路,冷硬地斥責、命令、無視兒子。

即便他主觀上不想傷害尼古拉斯,客觀上卻也讓孩子愈發絕望。

彼得和凱特,其實已經離了婚。

彼得重新組成了家庭,跟現任妻子艾瑪生了個兒子;凱特則帶著尼古拉斯生活,但她依舊沉浸在過去的感情中走不出來。

凱特恨彼得拋棄自己和兒子,但她又懷戀曾經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這種分裂的感情,讓尼古拉斯陷入到一種非常矛盾的內耗狀態。

一方面,他跟媽媽感情深厚,當他感受到媽媽對爸爸抱有極大地怨恨和不滿,出於對媽媽的「忠誠」,他便只能跟媽媽一樣去怨恨爸爸,去怨恨爸爸現在的妻子。

而另一方面,他從小就崇拜爸爸,也真真切切感受到爸爸對自己的愛,心裡還是想要去愛和靠近爸爸的。

就像尼古拉斯自己說的:「那種感覺,就像是我被劈成了兩半」。

父母離婚的這幾年,尼古拉斯表面看起來很平靜,實則內心早已被抑鬱和焦慮填滿。

作為父母

我們該怎麼做?

看到這裡,可能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接受——

那也不至於走到這步吧,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曾經看到過北大教授徐凱文干涉過的一個自殺未遂的案例。

徐教授說,僅從表面看,自殺的孩子沒有任何理由自殺,沒被打罵過、父母感情好、自己學習也不錯。問孩子原因,孩子也說不知道。

後來經過長期的諮詢後,徐教授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原因:父母進孩子房間從來不敲門。

由此孩子得到一個結論:他們不尊重我,可以隨意決定我的一切。

當時徐教授跟孩子父母討論時,他們也費解,我進自己家,為什麼還要敲門?

一件理所當然的小事,怎麼就成了決定孩子生死的大事?

徐教授說,理由不難理解,現在孩子的獨立意識比我們要強烈得多,事雖小,但只要孩子把它當做「我是否有存在價值意義」的標誌,就是一件能決定生死攸關的大事。

某種程度上來說,尼古拉斯也好,真實案例中的少年也好,其實都把自己弄丟了,一個找不到自己存在意義的孩子,又如何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呢?

當然,說這些並非要指責父母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以至於孩子患了抑鬱。

客觀地說,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且沒有誰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完全沒有傷害且完全沒有壓力的原生家庭環境。

今天所說的一切,意在提醒。

根據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里的數據, 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青少年抑鬱症的患病率接近於成人。

我們要意識到,現在的孩子,不同於過去的我們,他們承受著更多的精神壓力,來自時代、來自競爭、來自學業、來自父母,甚至來自他們自己。

他們需要更多的心理空間,去容納那個焦慮抑鬱的自己。

但是,我們更要意識到,只靠孩子自己,是很難做到的,他們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允許和支持。

允許什麼?又支持什麼?

不久前,學堂轉載過一篇名為《「我,抑鬱症,被我媽用大蔥蘸醬救活了!」》 的文章。

裡邊的媽媽在得知女兒患了抑鬱症後,做了以下4件事,她的女兒慢慢走出了抑鬱的狀態

在發覺女兒情緒不對頭時,馬上陪伴——在女兒問媽媽可以陪伴自己多久時,媽媽說「住到你煩為止」

完全接受了女兒患抑鬱症這件事——「嗯,人要是一直心情都好那也不正常。」

在女兒述說壓力和煩惱時,不說教只傾聽—— 女兒傾訴完後依偎在媽媽身邊,第一次一覺睡到大天亮

用自己包容且充滿生命力的狀態影響女兒——女兒以前覺得「喪很容易」,媽媽來了之後發現「快樂其實挺簡單」

就像心理學者李雪說的:

「允許他如他所是,允許他表露痛苦、悲傷、憤怒等情緒。不要去改變他。如果內心有愛,就讓他感受到:我無論怎麼樣都是可以的,都是被愛的。」

與你共勉。

推薦小學生和家長親子共讀這套專為青少年而創作的心理學知識漫畫: 青少年心理學漫畫 島·嶼》

本套科普漫畫書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通過 近200條心理知識點+超1000幅漫畫,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並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法。

《青少年心理學漫畫 島/嶼》曾入選 中宣部「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

它是一套父母與孩子可以一起看的心理學漫畫。區別於市面上同類青少年心理學書籍。 兩冊書都以一座叫「塞卡洛吉島」(心理學psychology諧音)的島為故事背景,搭建出有趣好玩的漫畫場景;

接著以10個動物親子家庭的互動場景引出實際的青少年心理現象,使得孩子既熟悉易代入,又保留了動物擬人化的趣味,大幅降低心理學知識的閱讀門檻,能達到深入淺出的閱讀效果。

10對動物親子家庭的互動場景引出近200條有針對性的青少年心理知識點:

《島》著重 分析青少年叛逆現象以及如何改善親子間的溝通與相處

《嶼》則關注 青少年在校的心理情況,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處理學業競爭和壓力,解決校園人際交往的常見問題,包括應對校園欺凌

如果您家有正在讀小學的孩子,為了迎接孩子即將到來的青春期,為了預防孩子情緒焦慮可能帶來的隱患,請一定要陪孩子一起讀讀這套書!

長按掃碼,立即購買

青少年心理學漫畫 島·嶼 2冊

適讀年齡:小學生及家長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de7fca58383c5539fe097d86ec31f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