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鹽說蜜
——談古今風味,說天地美食
昨天介紹被宋朝人稱為「藍田玉」的清蒸瓠瓜,是不是感覺宋朝人很會玩?一道再家常不過的瓠瓜,只要清心寡欲,便能成為長生不老的菜。
我們今天繼續分享瓠瓜系列哈,再來感受一下古人吃瓜的故事。
一、鄭餘慶宴客
先來聽個故事:
鄭餘慶極清儉。一日,忽召親朋官數人會食。眾皆驚訝,侵晨赴之。日高,餘慶方出,閒話移時,眾腹已枵。餘慶呼左右曰:「分付廚家爛蒸去毛,莫拗折項!」眾相顧,以為必蒸鵝鴨之類。又久之,盤出,醬醋亦極香新。但見每人前下粟飯一碗,蒸葫蘆一枚,皆匿笑強進。一作盧懷慎事。
——明·馮夢龍《古今笑史》
唐朝有位宰相叫鄭餘慶(也有人說是盧懷慎),這人極清廉節儉,有一天卻召集親朋好友吃飯,大夥都覺得奇怪,太陽打西邊出來啦?
於是,早早來到宰相府。
從早上一直聊到中午,聊得飢腸轆轆,鄭餘慶才走出來,大夥都快餓暈了,這時候聽到鄭宰相吩咐手下說:告訴廚房的人要去毛煮爛一點,不要拗斷脖子哦。
大夥相互對視,暗喜,這次宰相要請我們吃燒鵝了,再不擠也是鴨子。
又過了很久,才看到下人端上飯來,每人面前一碟極為新鮮的醬油醋、一碗糙米飯,一份清蒸葫蘆......
大夥竊笑,嘿嘿,燒鴨子原來是蒸葫蘆呀。
看我們這位鄭宰相吃得津津有味,都勉強咽下去。
二、清蒸葫蘆——素蒸鴨
唐朝是什麼朝代?當時全球最牛逼最富裕的朝代,一位當朝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會沒有燒鵝烤鴨吃?
鄭餘慶的故事流傳了下來。
清蒸葫蘆的吃法也風行開來。
到了南宋,民族大英雄岳飛的孫子岳珂有一首詩《書食品付庖者》說的就是這道菜:
動指不須占染鼎,去毛切莫拗蒸壺。
人家是功勳顯赫的世家子弟,卻欣賞清蒸葫蘆,是不是很奇怪?
自然,清蒸葫蘆還是好吃的,做法也很簡單。
馮夢龍的《古今笑史》里寫得很清楚,要蘸上極為香新的醬油醋!
而林洪則根據這段故事,把清蒸葫蘆定名為「素蒸鴨」,寫進了《山家清供》。
三、瓠瓜第二道菜
今天的清蒸葫蘆和昨天的清蒸瓠瓜其實就是同一道菜。
昨天說的是藍田玉的故事,瓠瓜切二寸方塊清蒸,再蘸醬吃。
今天略有改變,將瓠瓜切對半清蒸,再淋入極香鮮的醬油醋。
瓠瓜值得古人那麼推崇嗎?
瓠瓜真的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瓠瓜有甜瓠瓜和苦瓠瓜,苦的不能吃,所以瓠瓜只以嫩瓜供食,其瓜肉細白柔嫩,清香可口,值得大夥青睞。
同時瓠瓜有清熱、利水、通便、益氣等作用,可治口鼻黏膜潰爛疼痛。
當然了,大家都知道,老瓠瓜,也就是成熟的葫蘆,可以做容器、裝酒、裝藥、做水瓢、制樂器,小葫蘆還可以當玩具、作裝飾品。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明天繼續《山家清供》的第三道瓠瓜菜,知道是什麼菜嗎?有興趣的評論區說說唄。
(圖源網絡,如侵權,請告刪)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文章,多多支持!
喜歡就請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