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新時代新文化使命的著力點 | 社會科學報

2023-08-06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踐行新時代新文化使命的著力點 | 社會科學報

踐行新時代新文化使命的著力點 | 社會科學報

▋文化傳承發展

構建能夠全景展示中華文明底蘊和獨特魅力的文化基因庫、文化標識體系、文化走廊和示範區,形成強大的文化精神聚合效應,讓中華文明成為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原文 :踐行新時代新文化使命的著力點

作者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 易雪琴

圖片 |網絡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發出振奮人心的新時代號召,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為今後一個時期為什麼以及如何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加強創新創造煥發文化生命力

高質量發展需要用文化滋養精神、以文化塑造靈魂,否則,一個國家或民族會因為缺少內在精神支撐而失去「靈魂」。因此,應堅持守正創新,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做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煥發文化的生命力,構築適應新時代的文化生命體,讓文化沁潤每個人的心田,形成契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

具體而言,首先應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分級分類推進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統籌好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讓文化資源,特別是文化遺產既能「保護好」,又能「看得見」。其次,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挖掘、活化更多文化IP,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推動文化資源數據化、數據場景化、場景網絡化、網絡智能化,讓典籍中的文化「走出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文化附著在現代產品上以融入群眾生活。最後,加強特色歷史文化風貌的塑造,統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民居的整體性保護利用,打造傳統與現代輝映、古韻與新風交融的人文環境,讓優秀文化氤氳城市的繁華鬧市、尋常巷陌,讓古老的歷史文脈成為流淌著的現代城市魂脈。

以促進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產力

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可以讓無意識的文化傳播變成遊客有意識的文化認知和體驗,使遊客化身為文化使者,讓旅遊成為促進文化相通的行為。文化旅遊產業是刺激內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反映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風向標。因此,應以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推動文化在更深層次的傳承發展,最大限度地激活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生態、精神、民生等多方面發展的綜合效益,為推動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具體而言,首先應聚焦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改革精神、當代審美需求和消費理念,創作一批既展現厚重歷史文化又富有觀賞性、藝術性、思想性的文藝精品,以IP構建為核心打造高品位、高附加值、高吸引力、高集聚性的文旅產品體系。其次,順應跨界融合、科技引領的發展潮流,探索文旅與農業、工業、科技、生態、會展、康養等融合創新的「文旅+」新業態新模式,開發「傳統+現代」「日間+夜間」「地上+雲端」「現實+虛擬」的復合型文旅消費產品,構建可感、可知、可交互的產品體系,發展壯大數字驅動型新文旅經濟。最後,完善文旅服務功能,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旅特色街區,打造集文化展示、創意、美食、休閒、娛樂等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不斷激活文旅消費潛力。

以提煉文化精髓強化文化引領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因此,應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從更高更深層面去挖掘、認識、把握中國文化,提煉、展示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立根鑄魂。

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重點,持續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深化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的研究,深刻揭示中華文明演進規律和發展經驗,持續提升中華文明元素在世界文明體系的辨識度和影響力,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依託重點文化資源和文明演進脈絡打造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精神標識,構建能夠全景展示中華文明底蘊和獨特魅力的文化基因庫、文化標識體系、文化走廊和示範區,形成強大的文化精神聚合效應,讓中華文明成為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推進交流合作擴大文化影響力

當前,文化領域的擴張與反擴張、滲透與反滲透,以及對文化話語權的爭奪愈發成為區域博弈的焦點,同時文化交流合作在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過程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應堅持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中華本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時以開放包容的胸懷、辯證取捨的態度、轉化再造的能力吸納融匯一切優秀外來文化成果,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與自信。

具體而言,一方面,應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物保護機構、博物館協會等國際性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推動更多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爭取世界文明研究的話語權,同時打造中華特色文化輸出項目矩陣,不斷提高文化資源和產品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和吸引力,讓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立起來、傳播開去。另一方面,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建立完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優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載體,組織申辦和辦好文化旅遊類的國際性節會,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基礎上,向世界貢獻更多關乎文明賡續的倡議,提供世界文明傳承發展的中國方案,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4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文化傳承發展 | 桃源深處有「玩家」

立足文化傳承,構建新時代文學話語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cd31195a06f14c3a1036c800be20d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