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易經」千萬不能套用農曆

2022-04-01     球球房產

原標題:研究「易經」千萬不能套用農曆

時、位、度,這是《易》理的三要素,三者皆適謂之中庸,適時就是時行則行,時止則止,行止不失其時,動靜不違天時。適位就是言行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失職也不瀆職,安守本分。適度就是言行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不極端。在這「三適」之中,適時是最首要的,子曰:「時也,命也」,意思是時間就是天命,適時就是順乎天命。身逢其時則英雄有用武之地,人之所為正合天之所命,則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所以究《易》之初,先要正《易》之時。《易》之時不正,則《易》之理不得,差之毫厘而謬以千里矣。

秦漢以來,儒學漸疏,儒術漸重,學界開始重術不重道,儒學開始走上歧途,作為儒家經典的《易經》也被綁架上了歧途。我國自古有天改命則帝改歷的習慣,學者們一味迎合統治者的需求,全然不知不顧《易經》本身所依據的曆法體系,而是硬把《易經》套進現用的曆法當中,以今治古,從而致使《易》道亂矣。當今學者,究《易》所用的曆法無疑是傳統於漢代《太初曆》的農曆。傳統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其陰曆性質的成分就是以月亮的圓缺周期來確定月份,其陽曆性質的成分就是以二十四節氣來確定季節,用以指導農業生產。由於農曆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嚴格的固定對應關係,為了不使月份和季節嚴重脫節,古人用置閏月調節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並把最接近立春的那個朔日作為歲首,也就是農曆的正月初一。

今人以農曆為依據研究《易經》,實際是驢唇不對馬嘴,殊不知《易經》所依據的曆法是更古老的夏曆。夏曆的性質是陽曆,古人習慣於初昏時分觀察星象,發現北極星準是懸於正北方夜空不動,而北斗七星斗柄卻在不停地順時針旋轉,每旋轉一周正好是一年,平均每一個節氣旋轉15º,於是古人便以初昏時分之北斗七星的斗柄為指針,以斗柄所指的方向來確定月份,並以斗柄指向東北方向的所謂「建寅」之處為歲首,也就是以立春日為夏曆的正月初一,或叫寅月初一。夏曆把一年分為四季十二個月,每季三個月。夏曆以干支紀時,分別以寅月(正月)為孟春之月,以卯月(二月)為仲春之月,以辰月(三月)為季春之月,以巳月(四月)為孟夏之月……以此類推。丑月(夏曆十二月)就是季冬之月,也是年終之月,故《禮記•月令》云:「是月(丑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夏曆的月份與季節是高度對應統一的,不存在脫節的問題。

由於《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根,而《易經》所依據的曆法就是夏曆,加之夏曆屬陽曆性質,月份與季節高度對應統一,不存在脫節問題,不僅能夠正確地反映天象,而且能夠準確地指導農業生產,所謂「夏曆得天」,加之夏曆是《易經》的天文依據,能夠最精確地反映《易》道,所以孔子主張行夏之時。由於我國歷史上有「天改命則帝改歷」的傳統習慣,《易•革卦》就說:「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隨著改朝換代歷史現象的發生,曆法也會隨之有所變化,滄海桑田之後,我國目前除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曆外,還使用傳統的農曆。

《易經》還是那部《易經》,但後世歷代學者,尤其近現代學者研究《易經》時,往往習慣於套用農曆,在曆法上以今論古,造成了驢唇不對馬嘴的錯亂現象,使《易》道不合,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農曆與夏曆,最明顯的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年終歲首日不同。夏曆以建寅為歲首,也就是以立春日為正月初一,而農曆則以最接近立春日的那個朔日為正月初一,而夏曆正月初一和農曆正月初一幾乎不可能為同一天。《易》以後天八卦為時間八卦,而後天八卦的艮位就是天道終而又始之端,是大寒與立春的交節點,也就是夏曆所謂「建寅」之時。《說卦傳》云:「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代表終則有始,說明《易》以立春日為歲首,即以所謂「建寅」之月為正月。若夫農曆正月初一,或在立春日之前,或在立春日之後,時間相差最長可超過一旬,豈是毫釐?以農曆論《易經》,謬在其中也。

二是月份的確定方式不同。農曆的月份確定方式屬陰曆性質,與節氣嚴重脫節,很難與節氣有固定的對應關係,而夏曆的月份確定方式屬陽曆性質,與節氣嚴密對應,每個月嚴格對應兩個節氣。差異更大的是,夏曆一年就十二個月,完整的十二個月正好就是一個回歸年,而農曆一年或是十二個月,或是十三個月,而且無論是十二個月還是十三個月,都不會是一個完整的回歸年。在這種情況下,農曆和夏曆的月份幾乎不可能是同一個月,故農曆所謂的某月和夏曆所謂的某月並不是同一概念。比如夏曆所謂的八月(酉月)是仲秋之月,是指從白露日開始到秋分日結束的這段時間,而農曆所謂的八月則與節氣的對應年年都有不同,譬如2022年農曆的八月是從處暑第5天就開始了,中秋節離秋分日整整差了13天的時間。如此,若以農曆論乎《易》,焉得不謬!

《臨卦•卦辭》曰:「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其《彖傳》釋曰:「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夏曆八月就是仲秋之月,也就是酉月,對應十二消息卦的《否卦》,《否卦》之前的消息卦是《遁卦》。《臨卦》二陽生,是孟春之卦,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為什麼說到了八月會有凶呢?八月對應《否卦》,《否卦》是天地不交,萬物不生之象,其《象辭》就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不可榮以祿」的意思就是人不可進取逐祿,草木不可生榮。《臨卦》是草木生榮之象,到八月時,草木生榮不得天時,會被秋氣肅殺,故凶。那麼《彖傳》為什麼釋之曰「消不久」呢?這是因為《否卦》之前的七月卦為《遁卦》,《遁卦》二陰生,二陰生則意味著二陽消。也就是說,《臨卦》所生的二陽,到《遁卦》時就開始消亡,到《否卦》時就已完全消亡,故《彖傳》釋曰:「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所謂「消不久」就是指剛剛消去,也就是指《遁卦》消去二陽,到《否卦》時恰是剛剛發生的事。如此順理成章的解讀可謂天衣無縫,如果借用農曆解讀,則難以自圓其說。

還有很多理由,這裡不再一一細說,總之,《易經》所依據的曆法是夏曆,究《易》者千萬不能套用農曆來解讀《易經》,否則只能是彈棉花的開音樂會——亂彈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7db15fbad2674300b88472302de9f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