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朝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地圖都指著此強國說:死也要把它滅了!

2022-04-15     球球房產

原標題:中國兩朝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地圖都指著此強國說:死也要把它滅了!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亞洲大陸更是睥睨天下,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當時,周邊小國無不畏懼中國的強盛,紛紛向中原王朝「稱藩納貢」學習中原的文明禮儀,奉中國為宗主國。

自從秦漢以來,中原王朝統治者就有建立世界秩序的雄心壯志,正如《詩經·小雅》記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可以說普天之下,都是需要中原王朝的統治者為之負責。

然而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經曆數百年分裂局面後又重新迎來盛世之治,但偏偏位於我國東北部諸侯小國卻自持兵強,與隋唐帝國搏戲於燕山前。

已至後來中國兩朝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帝國地圖後都指著此強國說:死也要把它滅了!在古代單獨與一位中國有作為的帝王交手足可以讓四方蠻夷畏懼,就連被四位中原雄主盯上,都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征服它。

這個有「福氣」的國家就是高句麗。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一世紀至七世紀時期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其人民主要是濊貊、靺鞨和扶餘人組成。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句麗政權,並非是後來朝鮮半島王氏高麗,兩者並沒有繼承關係。

高句麗是在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境內)建國,故稱其為高句麗。

據《魏書》列傳記載:「高句麗者,出於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余王閉於室中,為日所照。」

《後漢書·東夷傳》記載高麗人:「其人性凶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早期高句麗由幾個部落組成,後因國家實行集權化統治,很快高句麗國土就對外擴張,征服其他地區和民族。

建武年間,高句麗又開始對漢朝樂浪郡、玄菟郡發動攻勢欲擺脫漢朝控制,但很快就被漢軍所打敗,被迫遷都到丸都城。

魏晉以後,高句麗借中原戰亂之機勢力迅速發展,鼎盛時期疆域得到很大擴張,軍隊人數也號稱有三十萬之多。除此之外,高句麗還迫使黑水靺羯和百濟新羅向其稱臣,此刻的高句麗儼然成中原王朝在東北方向的強大威脅。

到隋唐時期,中國經歷過數百年分裂局面後重新迎來大一統王朝,作為開國之君的隋文帝楊堅對已是東北區域強國的高句麗也勢必要將剷除、摧毀這個心腹大患。隋文帝楊堅在滅掉南方陳朝以後,便派遣使臣下詔高句麗國王,

「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對於這份恐嚇意味十足的詔書,高句麗王卻不以為然,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聯合靺鞨率先發動了進攻隋朝遼西軍事駐地,結果被隋軍挫敗。

面對高句麗的挑釁,隋文帝當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發兵三十萬,分水陸兩路討伐高麗。

《資治通鑑》也記載開皇十八年:「上聞而大怒,乙巳,以漢王諒、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將水陸三十萬伐高麗。」

但此次出擊卻時逢雨季,陸軍部隊在途中遇到瘟疫,戰鬥減員嚴重;水軍部隊則遇到風浪,死者十之八九。無奈之下,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文帝此次討伐算是以失敗告終。然而,儘管此次出擊沒有太多戰果,但高句麗王迫於隋軍勢大為惶恐,當即遣使謝罪請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這卻為後來有為的隋煬帝傾天下之力來攻打高句麗埋下了伏筆。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對外採取進攻的戰略,先後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隋朝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

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大業六年(610年),最終因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遂決定征討高句麗。

首次御駕親征高句麗,隋煬帝奉行「出塞耀兵」的策略,意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甚至設有專門的"受降使者"。然而,高句麗死戰不降,邊戰邊退,退守平壤城,依據城池險固,展開反攻。隋軍因指揮失誤,大敗而歸。

據《資治通鑑》記載:「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隋煬帝的第一次親征高句麗以慘敗而告終,甚為惱怒,不久後再次興兵討伐。大業九年,煬帝第二次御駕親征,親統六十萬軍征遼東,此次對於高句麗的大本營遼東城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

但關鍵時刻,國內傳來負責督運隋軍糧草的楊玄感叛亂,隋軍不得不班師回朝而平亂。

一年後,隋煬帝再度遠征高句麗,經過前兩次戰爭高句麗或許是被打怕了,或許是使出緩兵之策,高句麗國王主動遣使向隋朝稱臣請降,隋煬帝見狀非常高興便草草收場。

然而,經過隋煬帝三次勞師遠征非但沒能真正使高句麗臣服,反而因過度征斂破壞了隋朝的國力,造成了隋末起義不斷,最終導致身死國滅。

繼隋王朝而起的是隴西李氏,同為關隴集團的李氏家族起兵於太原,經過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多年奮戰,重新統一中國並建立大唐帝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唐軍先後攻滅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四夷威服。當偉大的唐太宗看著大唐疆域圖後,指著高句麗慷慨激昂地跟群臣說:「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

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

所謂「舊中國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無疑反映著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趁著自己還沒有老去欲自取之,不遺留難題給子孫後人重蹈當年隋煬帝覆轍。

唐太宗採納大臣意見,不再使用主力部隊攻打高句麗,而是採用一支精銳的偏師,不斷對高句麗進行襲擊騷擾,使之疲於應對。可以說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給其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攻克遼東地區十座城,斬獲高句麗軍首級四萬餘級,繳獲牛羊馬匹資重眾多,致使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

隨後唐軍繼續採用這一戰術騷擾高句麗,到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本計劃發兵三十萬徹底解決遼東威脅,然而上天並沒有給他充足的時間,讓唐太宗去完成他征服遼東的夙願。

公元650年,唐太宗因病駕崩,征討高句麗的重擔,自然而然落在了太宗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身上。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經過唐朝對高句麗連續不斷的發動軍事進攻,不斷瓦解著高句麗的基礎。唐朝對高句麗的頻繁進攻,為最後滅亡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由名將薛仁貴帶領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隨後包圍平壤一個多月,迫使高句麗王持白幡投降於唐軍,最終高句麗在唐軍的攻擊下滅亡。

在攻滅了高句麗之後,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統治高句麗各地,徹底剪除了外部勢力對大唐帝國東北邊境的威脅。

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

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

最後我們要說面對崛起數十年的高句麗,中國兩朝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地圖都指著說:死也要把它滅了!這也正如宋太祖那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可以說對於高句麗,

隋唐兩朝四位皇帝的態度達到了驚人的一致,隋煬帝不惜身死國滅,也和高句麗一直死磕下去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御駕親征遼東,足可見隋唐時中原王朝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對外所擁有的敏銳的戰略眼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50898cee96be49279c0a56bdf0f10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