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家孩子也要有,不能讓娃受委屈」。
「只要孩子想要的,都要竭盡所能滿足她,儘量不要留遺憾」。
這些話,父母覺得熟悉嗎?
應該,無數次的在心裡這樣告訴過自己吧?
不知何時起,有些父母喜歡用物質的多少,來證明自己對孩子的疼愛。
新款的玩具、品牌的衣服、鞋子、進口的文具,還有貴到離譜的進口零食。
總之,只要孩子喜歡的東西,父母都想著滿足孩子。目的,就是不希望孩子失望,不想讓他羨慕別人。
可是父母忘了:人生,本來就是由無數個遺憾組成的。想要的東西很多,難道都能帶回家嗎?
來自寶媽們的吐槽:
籽籽媽媽:前兩天去商場,我家娃看到了新款的樂高,售價都上千了。沒捨得給他買,結果一路上說我「小氣」,回家愣是幾天沒理我。
安安媽媽:吃飯的時候,孩子突然想吃零食,可是恰好家裡沒了。沒辦法,大熱天出門趕緊去超市,生怕孩子在家哭鬧。
鋼鏰爸爸:早上睜開眼,孩子說想吃葡萄。大冬天,樓下的小超市沒有,特意跑了很遠,去了大的超市才買到。
聽著這些父母的吐槽,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後,他們「精心」養大的「啃老族」。沒錯,就是大家想像中的那個「啃老族」。
在父母的吐槽聲中,可以獲取兩個信息點:一是孩子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二是無論多難,都要滿足孩子的心愿。
可能在父母看來,這就是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尤其是家有女孩的父母。都說姑娘要「富養」,長大後才不會被別人的物質騙走,因為她從小在物質方面沒有受委屈。
可是父母忘了:慾望,都是無底線的。越是沒有在物質方面受委屈的孩子,他們渴望得到的東西越多,甚至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從一根棒棒糖就能滿足,到一件漂亮的公主裙+水晶鞋才能滿足,這就是慾望的加劇。
作為父母,不想苦孩子,這樣的想法是對的。誰不愛孩子呢?可問題是,父母自以為是的愛,並沒有讓孩子按照期待中的樣子成長。反而在長期的大方和縱容中,讓他們變得自私、驕橫和任性。
很現實的問題:孩子大了,父母老了,他們依舊還有很多想要實現的願望。那個時候,誰來替孩子的願望買單呢?父母已經沒有賺錢的能力,而孩子需要的東西也越來越貴,怎麼辦?
做個小氣的父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之前,一直覺得對孩子,要大方一些。可是後來,發現越是大方,孩子越是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滿足。
既然如此,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對孩子的那份大方收起來,做個相對「小氣」的父母,說不定會有驚喜呢。
當然,小氣也是有講究的,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小氣。想讓孩子更優秀,就需要再這三個方面小氣一些,才會有效果。
1、物質方面,小氣一些
想必大家都聽過: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是不懂珍惜吧!
孩子世界也是如此,太容易得到了,他們反而沒有那麼在意。
而且,給孩子買東西,沒必要選擇品牌,避免讓他們養成錯誤的價值觀。
舒服、質量好、價格便宜……這才是應該傳遞給孩子最好的價值觀。
還需要注意的是:同類型的東西,沒必要給孩子買太多,一兩個就足矣了。
要讓孩子知道:想要的東西,不是像他人索取,而是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換取。
辛苦換來的東西,孩子才會更加珍惜!擁有的那一刻,才會更有成就感。
2、生活方面,小氣一些
「孩子太小,他們怎麼能做好這些事呢?」
「只要作業完成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幫忙。」
每次聽到父母說這些話,就忍不住想要上前反駁:難道,孩子一輩子都這麼小;難道,除了學習之外,孩子不需要做其他事情嗎?
生活方面,真的沒必要太慷慨,不要想著替孩子完成什麼。
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很多事情是他應該獨立完成的。
父母要做的,只是告訴他:如何更好、更快速的完成這件事,而不是幫著他去完成。
只有自己學會了,未來的人生路上,即便沒有父母幫忙,孩子也能生活的很好。
「小氣」有什麼不好呢?與其在物質上大方,倒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自己賺取。
「父母之愛子,則為計長遠」。愛孩子的初衷,不就是希望他們未來優秀嗎?
趁著孩子還沒有長大,趕緊把求生的技能,一點點教給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