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碳中和機制與融資路徑 | 社會科學報

2023-07-23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探索碳中和機制與融資路徑 | 社會科學報

探索碳中和機制與融資路徑 | 社會科學報

低碳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碳達峰是碳的約束性目標,而碳中和是目標,更是綠色轉型的目標牽引機制。

原文:探索碳中和機制與融資路徑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張 平/研究員

圖片 |網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碳達峰是碳的約束性目標,而碳中和是目標,更是綠色轉型的目標牽引機制。碳中和機制是指政府通過碳預算抑制高碳排放部門發展,強制高碳排放部門(企業)購買碳排放額度以補償綠色部門(企業)。一方面依據碳排放預算,抑制高碳排放部門,如按年遞減碳排放額度的機制;另一方面如果超出預算,需要高碳排放部門購買碳排額度,補貼激勵整個綠色部門,推動整體經濟的綠色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碳預算管制是十分重要的,依據碳中和機制激勵綠色轉型牽引則更為實質,並以綠色金融服務這一有力槓桿加速整個過程。 綠色金融服務業既降低了綠色行業的資金成本,同時又提高了高碳行業的資金成本,依據金融的槓桿機制快速撬動綠色發展和抑制高碳排放部門,直接加快了產業再投資調整。綠色金融就是基於碳中和機制,利用融資槓桿和資金成本的雙重作用,進而推動雙碳轉型。

碳中和機制是綠色金融的基礎

碳中和機制基於政府積極推動的碳中和轉型。全球在達成綠色轉型共識後,其主要是依靠各國政府推動的。 政府為綠色轉型設計了碳中和機制,碳中和機制就是高碳排放企業補償綠色部門,以激勵起整個綠色部門的轉型。這包括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設計,如歐洲通過碳排放市場的交易補貼綠色企業,中國在八個地方設立了碳交易市場,形成了中國初步的碳交易體系。綠色轉型的最大特徵就是有政府積極推動,包括限制碳排放和激勵綠色轉型兩個重要的機制。每一個傳統高碳排放的部門都會極大地被國家規劃目標限制,規定了碳排放的下降目標和碳中和時間表,每一個規劃路徑也明確了哪個方向政府是鼓勵的。

歐洲在碳交易方面的引導作用比較明顯,但也引起了能源的波動,中國的碳交易活躍相對較低,但中國成功地在積分制和綠電交易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突出了中國綠色轉型的「先立後破」政策路徑。 汽車積分制在一定程度上積極推動了中國電動車的發展。想生產傳統汽車,必須通過購買積分補給電動車,電動汽車也是綠色轉型中的一部分,屬於電氣化轉型。

綠色再生能源也是同樣,國家通過限制傳統煤炭業生產,同時又激勵傳統企業再投資到綠色能源上,這裡不僅有積分補貼、考核和限制,更重要的是還有綠色金融的鼓勵。 再生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生產最大的不同是,再生能源是用資本進行生產的,它不需要再購入煤、油氣等原材料,通過資本就可以獲得持續的能源,再生能源投入的原材料是光、風,這就決定了它的金融特性,獲得資本後它會得到更長期的發展。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一個碳減排工具只有1.75%的利率,等於在資金上進行鼓勵,而資金成本降低有利於能源的轉型。

可以看出碳中和機制本身就帶有了政府推動轉型的任務,同時更有通過綠色金融活動誘導主體進行轉型的作用。政府的碳中和目標,和與之配套的碳中和機制是金融活動的基礎。這裡包括了四類機制。 一是碳金融機制。政府設立碳交易市場,讓高碳排放的企業到市場中購買相應的綠色額度,激勵綠色減排的企業獲得報酬,同時也平緩推動傳統企業的轉型。依靠市場配額交易形成的金融服務,多稱為碳金融。 二是行業的相互補貼機制,現在也在逐步開啟,特別是綠電的買賣已經形成,這類金融服務也歸於碳金融。 三是通過國家碳減排工具和評級發放貸款和債,這類屬於綠色金融,與此相關的還有保險等金融活動。 四是轉型金融機制。國家不僅要鼓勵綠色轉型,同時對傳統產業也要進行改造和支持退出活動,如技術改造、碳捕捉技術應用和個別企業的退出補貼等,這些與傳統產業轉型相關的金融活動稱為轉型金融。

用資本生產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最大的差別就是用資本生產再生能源。總能源總量不斷上升,但由於碳排放管制,二者此消彼長。推動綠色能源不斷替代傳統能源,核心就是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它採用一種雙重作用機制,一方面推動綠色發展,通過碳減排金融工具補貼利率,或下調可貸款條款門檻等加速綠色金融發展;另一方面對傳統高碳排放產業大幅度降低投資或提高資金成本,這樣就抑制了傳統能源的發展,特別是能在再投資方面不斷推動綠色投資。

中國在這方面近年來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都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一方面是數量,由於綠色信貸被納入央行的考核指標,加快了商業銀行的放貸; 另一方面是央行推出了碳減排支持工具(利率1.75%),補貼了商業銀行,這都推動了中國綠色信貸成為全球之冠。綠色債券發行加快,國開行、很多其他金融機構與企業都大力發行綠色信貸,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國公募REITs基金也把首發單給了綠色金融,加上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在中國已經建立其相對完善的體系。

以自下而上的ESG承諾獲得資產溢價

綠色轉型不僅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而且有自下而上的企業綠色轉型承諾,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縮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承諾機制,是各個優質企業對底下產業鏈進行承諾的重要內容,通過承諾使得全球範圍內的綠色供應鏈快速發展。

ESG是一個最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承諾機制,它來自責任投資,投資承諾「投資不能助紂為虐」,即不能破壞環境,不能僱傭童工和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推進共同目標。當前全球各個優質企業對其產業鏈的供應商都要求做出ESG承諾,通過承諾使得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形成綠色供應鏈發展。如蘋果、耐克等企業要求全綠,國內大量上市公司,特別是國有企業都自覺披露ESG。ESG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承諾,通過企業承諾推動企業本身,以及企業的供應鏈逐步綠色轉型。

ESG不僅僅表現在供應鏈上,更表現為在以下三個方面獲得了資本的支持: 一是信息披露更為充分,這對於加入綠色供應鏈、獲得綠色貸款和應對邊境碳調節稅都有意義; 二是資本市場對ESG披露資產有更高的溢價,如全球很多基金都依據ESG承諾進行投資,直接對上市公司產生了支持; 三是依據ESG進行第三方面評級,公司可依據評級發行綠色債券,降低了資金成本。可見ESG並非一個強迫的信息披露,而是綠色轉型中自下而上的企業主動承諾,並可獲得資產溢價和更好的金融支持,以及國際化發展。

經濟綠色轉型中的轉型金融

經濟綠色轉型一方面通過綠色金融激勵綠色部門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推動傳統部門進行轉型。 一是能源清潔化轉型,大量傳統煤礦通過不斷再投資新能源獲得能源轉型; 二是電氣化轉型,如將燃油車改為電動車,傳統長流程的煉鋼產業轉為廢鋼電爐法等電氣化改造; 三是傳統高碳排放產業「碳捕捉」技術的應用等四是傳統森林、河流、海岸、養殖等保護的碳計量和碳交易,這是與生態保護、減緩氣候變化高度相關的。這些轉型都需要金融的支持才能平穩發展。

傳統產業轉型按中國綠色轉型的「先立後破」的原則有條不紊發展。一方面激勵新的綠色發展,給予綠色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中國已開始積極探索轉型金融,補貼高碳排放企業的轉變與退出,並依據國際組織的氣候投融資開始了試點工作。涉及森林、海洋、養殖等保護和轉型,融資機制主要是靠氣候投融資來解決,用氣候投融資支持傳統農業碳排放轉型,且兼顧農民收入的平衡,形成了與氣候相關聯的融資機制。此外,很多傳統產業的發展在轉型中遇到了退出問題,需要政府財政支持和轉型金融的支持。融資機制推動的是綠色經濟的整體轉型,包括「立」與「破」,從而實現平穩轉快速發展。

[本文受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中國時間的經濟增長理論創新研究」(22&ZD0503)資助]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低碳轉型 | 支持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

薦讀|全球碳中和戰略:人類傳統發展模式的陣痛與抉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6f7912dab1f6b5180f5a5fdaa4226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