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真實跟蹤拍攝,我終於找到了「頂級牛娃」的培養秘訣!

2022-05-19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10年真實跟蹤拍攝,我終於找到了「頂級牛娃」的培養秘訣!

作者:阿墩

直播預告

好溝通才有好教育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煩?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今晚八點

美國思考與溝通課程創始人、

華裔家庭教育專家 畫雲博士

尹建莉父母學堂總裁 郎世溟

聯合直播

解析親子溝通中的「情」和「理」

打造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秘訣

預約按鈕,預約直播

最近看了一部很治癒的豆瓣高分紀錄片《最大的小小農場》,講的是一對夫婦歷經重重困難,最後成功經營農場的真實故事。

這個過程中,他們不計代價,培育健康土壤,堅持作物多樣化,了解並尊重自然規律,以及願意用10年的時間,等待農場實現良性自我循環。

《最大的小小農場 》The Biggest Little Farm,豆瓣9.4分

本來以為這是一個田園夢一般的浪漫故事,沒想到越看,越覺得養娃就像搞農場,是用一塊地,創造一個宇宙。至於怎麼搞,是願意花時間等這塊地實現自我循環,還是急功近利地迅速變現?是選擇尊重自然規律,還是強行干預?

這個紀錄片著實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也讓我雙減後無處安放的焦慮得到了解脫。今天分享出來,希望讓大家也能有所思考。

他們用了10年

讓農場實現了自然循環

沒人知道「這份堅持」有多難

約翰是野生動物攝影師,莫莉是美食博主。他們領養了一隻小狗托德。但是狗狗常常擾民,被房東下了逐客令。

可他們不願意放棄小狗托德,怎麼辦呢?莫莉有一個理想,就是擁有一個農場。於是,他們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他們上網查資料,查閱書籍,拜訪農場主,還起草了商業計劃書,動員身邊的朋友,最終有人給他們投資了。他們幸運地請來了一位農業專家艾倫·約克擔任顧問,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從零開始經營一家農場。

左艾倫,中莫莉,右約翰

此後,紀錄片最精彩的部分開始了。

想要讓貧瘠的土地恢復生機,第一步要做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改良土壤!

他們砍掉了農場原有的55英畝老樹,建了很大的基肥堆,燒掉雜草,修復一個大池塘,修好了5英里多的灌溉設備,還建了一座非常先進「像座宮殿」似的堆肥設備,用來收集蚯蚓糞便。

艾倫說,這是給土壤吃的「聖杯」。接著,他們要把這些糞便調製成「茶」,再喂給土壤。

整整六個月,他們花完了第一年的預算,卻連一棵樹都沒種。

讓農場模仿自然系統,通過多樣性來調節自己,這樣就不會有害蟲和流行疾病

有了肥沃的土壤,農場就有了生機,下一步,農場必須維持作物的多樣化。

他們種上了75種果樹,引進魚苗,培育花園,修建雞舍,鴨舍,羊圈,豬圈,還買了一隻大公牛。農場一年能出產200多種食物。

一個健康的生態圈正在飛速地形成。

然而,艾倫不幸病逝,農場的問題也接踵而來:

成群的鳥兒聚集農場,吃掉了大部分的果實;

蝸牛爬滿了果樹,吃掉樹葉;

地鼠在果園裡打洞,啃咬樹根;

郊狼一到夜裡就光顧雞舍和鴨舍,一夜時間,可能損失幾十上百隻……

成群的鳥兒聚集農場,吃掉了大部分的果實;

蝸牛爬滿了果樹,吃掉樹葉;

地鼠在果園裡打洞,啃咬樹根;

郊狼一到夜裡就光顧雞舍和鴨舍,一夜時間,可能損失幾十上百隻……

約翰說,每當問題出現時,我就退一步思考,觀察它。大自然會有它的辦法。

他們引進雪鴞捕捉地鼠,放鴨子吃掉蝸牛,雞吃掉蛆蟲,老鷹來了趕走鳥群,訓練後的牧羊犬阻止郊狼,而飢餓的郊狼開始捕食地鼠……自然的平衡又回來了。

農場用了近10年的時間,實現了自然循環。這是一個非常艱難,又非常需要決心的過程。這中間,他們歷經資金鍊斷裂,被否定、核心成員離去等等。

紀錄片的最後,莫莉生下了一個男孩,托德在農場終老,他們的農產品大受市場歡迎。

育兒好比培育農場

生活土壤是關鍵

看完紀錄片,我最大的震撼在於,他們能堅定地實踐自然農法,認識到「農場的活力,仰賴於土壤和生態平衡法則」這一核心根本, 以及遇到麻煩也不急於去解決局部的問題,而是退一步觀察,從生態鏈條的全域視角去解決問題。

這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放在養育一個孩子上,也特別特別契合。

首先,要養好一個孩子,最核心的是如何調理好孩子的「土壤」。

孩子的生活土壤包括很多關係:親子關係,同伴關係,社區關係,師生關係……這些關係就像一個個給土壤輸送營養的管道一樣,阻塞住哪一條,都會帶來營養不均衡、失調紊亂的結果,導致無法在土地上孕育出健康的生命。

做父母的,最好的辦法是在「生活土壤」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智慧,不急於早早地栽種,早早地企盼收割。

其次,孩子出現某些問題,請退一步,用更廣的視角去看。

如果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出現了某些問題,比如作業拖拉磨蹭,沒有主見,遇事唯唯諾諾,或者常對身邊的人暴力相向……我們不能片面地從單個問題出發,只考慮如何解決某一個問題表象,而是「退一步,觀察」:是生活土壤出了問題?還是某一環節缺失了?

沒有主見,唯唯諾諾,也可能是因為在類似的關係中,孩子沒有得到過尊重,認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不重要,失去了自我表達的自信。

暴力問題,也是如此。在構築生活土壤的這些關係中,孩子是否模仿成人的暴力方式,或者從其他途徑習得。

作業磨蹭,很可能是親子關係緊張,師生關係壓力大,在生活中沒有自主權,孩子用磨蹭來消極自保,或者抵抗。

沒有主見,唯唯諾諾,也可能是因為在類似的關係中,孩子沒有得到過尊重,認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不重要,失去了自我表達的自信。

暴力問題,也是如此。在構築生活土壤的這些關係中,孩子是否模仿成人的暴力方式,或者從其他途徑習得。

作業磨蹭,很可能是親子關係緊張,師生關係壓力大,在生活中沒有自主權,孩子用磨蹭來消極自保,或者抵抗。

「退一步,觀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是真正想要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或者維護自己的面子。

「看到TA那×××的樣子,我就火大」,這是發泄情緒。

「你這樣×××,我怎麼在×××抬得起頭來」,這是面子問題。

「看到TA那×××的樣子,我就火大」,這是發泄情緒。

「你這樣×××,我怎麼在×××抬得起頭來」,這是面子問題。

如果我們一直用「打地鼠」的方式去解決養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大人孩子不僅疲憊不堪,而且往往事與願違,摁下一個,又冒出來一個。

如果用「自然農法」的原則去面對困難,會讓滋養孩子的生活土壤肥沃,社會關係健康,多樣化發展。

一個多樣化發展的人

才能達到自我生態平衡

回到紀錄片中的農場——農場主不追求單一物種量產,而是種植上百種作物,飼養許多動物,各個物種間到達一定年限後,便會開啟良好的自我循環,達到生態平衡,不需要農場主噴洒農藥除草、除蝸牛、趕蒼蠅、獵殺郊狼。

這不也是父母最期待養育孩子最終達成的結果嗎? 哪個父母,不期待把孩子養得能自洽,能自己面對生活的種種,能達成自我的生態平衡?

但如果一開始就只用學校的學習成績來衡量孩子,只給孩子的人生一條升學路,就好比在農場上被動種上單一作物,然後用農藥和營養液大力加持,達到傲人畝產,那這片土地就容不下其他作物。

一旦出現特定的蟲害、自然災害,或者這個物種可能就不適合這片土壤,那麼單一作物將面臨全軍覆沒。

類比農場,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自我的多樣特質生長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像農場主一樣,儘可能多地去了解他的個性和能力,儘可能提供穩定的環境,讓其自由生長,儘可能相信孩子,相信他有維持個人的生態平衡的能力和勇氣。

總之,一個健康的內心生態,可以有很多的力量去對抗病害和天災,這值得我們盡全力去守護。 不要在破壞了他們的生活土壤後,再來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脆弱」。

尊重成長規律

耐心等待

紀錄片中,艾倫一直強調一個時間點,第七年。

他說,到了第七年的時候,不用再施加太多的外力,農場自會實現多樣物種的良性循環。

很遺憾,他沒有等到這一天的到來,但是約翰和莫莉還是做到了,即便時間比預計的久了一些。

我們又何嘗不是期待著有一天孩子能夠「良性循環」。

有人用「靜待花開」這句話來比喻家長等待孩子成長的心境,也有人會跳出來說,這是假佛系,真的遇到事情了,該急還是得急。

是的,在「成長」來臨前,我們不知道一路上將會面臨什麼。

我們有時就像被郊狼逼急了的約翰,他怒不可遏地違背自然農法的原則,提槍絞殺了頻頻咬死牲畜的郊狼。

後來他發現,原來還是自己不夠了解自然,郊狼的問題,其實可以交給牧羊犬和地鼠。

當我們陷入育兒困境時,也恨不得像約翰那樣,一槍消滅那個我們認為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穩一穩,問自己,是否足夠了解孩子的本性,以及這個階段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長規律,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每個孩子都足夠不同,同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依舊會變化,一個固定的模具無法套住蓬勃發展的孩子。

如果哪一天,我們發現孩子變得有些陌生了,那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悄悄成長了,而我們錯過了。

與其驚慌失措,如臨大敵,不如耐心去接近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再徐徐圖之。農場用了近10年的時間,實現了自然循環。我們能做的,也不是消極等待。

如果我們盡力培育出了健康的「生活土壤」,打好生命的基礎;

如果我們給予他們多樣化的成長空間,允許他們犯錯;

如果我們了解、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我們盡力培育出了健康的「生活土壤」,打好生命的基礎;

如果我們給予他們多樣化的成長空間,允許他們犯錯;

如果我們了解、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那麼剩下的,就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吧。

TA也許能長成大樹,也許是一棵仙人掌,也許只是尋常的小花小草,只要能夠實現自我,生命力必將旺盛。

養育孩子

就是漸行漸遠的陪伴

在育兒初期父母常常雄心壯志,以為只要事事如己所願,一切必在掌控之中。但生活從來不會樣樣順遂,不如意之事即便不是「十之八九」,也得五五分帳。

人生際遇,就像是突襲農場的山火和颶風,你很難準確把握它的走向:眼看著要豐收了,它卻毀了一切;你已經準備捲舖蓋走人了,它卻換了風向。

我們自己一路磕磕絆絆地過日子,又如何能照拂孩子一生?當孩子漸漸長大,我才明白,這些雄心更多是自我感動,甚至有些許自戀。

孩子終要實現自己人生的「良性循環」,如果父母不肯或不能漸漸從孩子生活中淡出,那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技能,就是生存的能力,再奢望一些,還能有享受幸福的能力,讓他們即便離開了父母盤旋的「直升機」,也能夠活的不賴。

我們在孩子成長的根基里用功,讓他有後發之力,對抗未知。其餘的,他將面臨的時代問題,人生偶然,世界突變,都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放下無謂的干涉,或許還能保有精力,成就我們自己的人生。

最好的教育

就是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

了解需求,遵循規律

孩子終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如何找到孩子的發展需求?

邀您加入7天好媽媽成長營

學習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助力孩子成長

作者介紹

阿墩,「果殼童學館」是果殼旗下的兒童教育公眾號,這裡有可信賴的育兒科學知識,隨時隨地的家庭STEAM教育。 幫你成為具備未來視野的家長,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學會思考,培養屬於未來的優秀人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f2ebf783e32d1884f46e6d2a2e2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