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地面頻道的樂隊節目如何能強勢出圈?

2022-06-19   廣電獨家

原標題:一檔地面頻道的樂隊節目如何能強勢出圈?

《樂隊風暴》深挖粵語特色、根植傳統文化,不僅打開了音綜創作的全新空間,以相當出色的傳播表現強勢破圈,更以節目為載體,助力人文灣區建設。

近來,樂隊類節目開始逐漸吸引大眾的關注。這其中,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的大型樂隊競演節目《樂隊風暴》以黑馬之姿闖入了市場,其內容創意、呈現品質和傳播熱度皆比肩一線衛視,讓人頗為意想不到。

數據顯示,第一季節目全網收看人次累計 20.05億;新浪微博話題量#樂隊風暴#高達 7.1億,抖音話題#2021粵語好聲音與##樂隊風暴#合計 8.9億;節目相關直播場次120場,全網觀看量高達 3000萬;珠江頻道大屏與喜粵TV觀看量達 3.4億;百度「樂隊風暴」相關詞條超 1860個。

一檔地面頻道的音綜為何能如此「出圈」?在「廣電獨家」看來, 《樂隊風暴》通過創意編排、用心設計,緊抓粵語特色,活化優秀傳統文化,既保證了樂隊音樂的潮流性,也提升了其獨特性和審美性,賦予其價值承載性,打開了樂隊節目全新生命力,而這也正是目前觀眾十分渴望的。

▍ 開掘題材優勢,創造音綜的全新空間

對於文娛市場來說,音綜似乎已是「紅海」,但其中的樂隊類節目其實未被充分重視。《樂隊風暴》不僅反應迅速,更憑藉敏銳的綜藝嗅覺,根據頻道定位,找准創作特色——把握粵語樂隊這一題材優勢,融樂隊形態、粵語歌曲、流行元素和音樂故事於一體,展現出很強的吸引力。

「《樂隊風暴》是一個全新的IP。」廣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樂隊風暴》總策劃楊卓興介紹

節目召集大灣區本土樂隊齊聚舞台,一方面以新模式、新內容、新活力,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姿態;另一方面又是依託頻道沉澱10年的品牌節目《粵語好聲音》升級而來的,有著深厚的積累優勢,在創作上更加遊刃有餘。

布志綸夾小籠包重新編曲《一生何求》,優美空靈的旋律動人心扉;電波先生版的《海闊天空》,再現青春年少澎湃熱血;赤野樂隊的原創作品《停留在風花之時》,釋放又燃又野的雙重張力……

節目不僅把目前中國音樂市場的類型都融入進來了,而且賽制上保證了作品既有原創歌曲也有改編,讓內容不乏獨特性、驚喜感,也讓經典歌曲以符合當下審美的方式,通過改編樂隊版本演繹,展現新鮮活力。

從舞台方面的效果來看,不管是樂隊的組建、舞美的設計、燈光音響的調配,還是在選歌、編曲和風格上的多元性上,與往年的音樂節目相比,《樂隊風暴》都有了根本性提升,在音樂性、觀賞性上都下足了功夫。

「作為樂隊類節目,我們還希望能夠把演出時的現場氛圍和文化特徵,完完全全、原汁原味地傳遞給觀眾。雖然普通的舞台展演形態更好操作,但《樂隊風暴》還是選擇讓樂隊在模擬LiveHouse的環境中表演,以極致釋放他們的音樂魅力,也最大化點燃現場和螢屏前觀眾的熱情。

在舞台演繹之外,《樂隊風暴》首次將40%的重要份額放在真人秀,為的是更全面地呈現樂隊故事和他們的音樂理念、創作精神,深度還原與刻畫樂隊選手「心有熱愛,不懼嚴寒」的創作歷程。與此同時,節目也用這種方式展現了他們內里對粵語文化、樂隊文化有自信,外在表達真誠、充滿活力的共同特點。

圍繞「粵語樂隊」這一核心,發掘更多年輕的、有音樂創新精神的樂隊,打造樂隊絢麗綻放的視聽盛宴,《樂隊風暴》讓觀眾看到粵語音樂不只意味著八九十年代的老歌,同時也是有著不斷發展的全新活力的新編,豐富了音樂類綜藝的品類,打開了這一類型的全新創作空間。

▍立足地域資源,助力「人文灣區」建設

眾所周知,大灣區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豐厚的文化傳統,近年來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門戶,形成了嶺南文化與中西融通的文化景觀。置身其中,這一地域元素也融入在《樂隊風暴》的血液中。

其一,節目充分利用粵港澳的人文優勢,為內容進行提亮。

首先,節目邀請備用大眾喜愛的 謝天華、梁漢文等「大灣區哥哥」和以 林子祥為代表的「大灣區爺爺」作為嘉賓,不僅擴大了節目的聲量,也增添了看點;其次,注重選拔能夠代表灣區特色的樂隊,集中展現灣區音樂的新風韻。

其二,節目發掘粵港澳地區的優秀地域特色文化,賦能樂隊音樂創作和節目氣質

節目抓住嶺南文化的內核, 一是每一期節目的編排、設計中都巧妙融入代表嶺南文化的曲調; 二是以「賽博朋克+嶺南文化」為整體視覺設計; 三是專門有一期節目以「嶺南文化體驗」為主題設定,將舞台呈現、戶外採風、編曲改寫都與嶺南文化緊緊貼合。

節目中,電波先生拜訪黃飛鴻第四代傳人,學習醒獅、敲獅鼓,讓《精武英雄》的表演更加生猛;無意識樂隊體驗瑤族的長鼓和歌舞文化,讓歌曲《小小》融入了盤王節的懷念之情;幾許樂隊邀來「人類幼崽」演唱廣府童謠《月光光照地堂》,讓《彎彎的月亮》增添了更多懷戀的情緒……

嶺南文化是成熟且具有活力的地域文化,節目通過創意結合廣府童謠、醒獅、瑤族耍歌堂等嶺南文化元素,讓作品激發出各種微妙的化學反應,讓觀眾在聽覺上既有經典粵語歌的共鳴感和懷舊感,也有屬於新時代潮流音樂的新鮮感。

而更重要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迎來重大機遇的當下,《樂隊風暴》作為文娛作品責無旁貸。文化認同是粵港澳三地緊密聯繫、交流合作的血脈紐帶,也是構建「人文灣區」的重要基礎。粵港澳大灣區是講粵語的三兄弟,也同屬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嶺南文化,節目藉助樂隊的形態,喚醒文化的凝聚力,實現了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助推「人文灣區」的建設。

憑藉充滿灣區特色的作品,節目不僅獨樹一幟,也將加強粵港澳在文化層面與外界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從更大視野來看,把灣區文化經過樂隊節目的包裝之後,《樂隊風暴》也是在唱響灣區新聲中,助力灣區文化走出中國、輻射世界。

▍根植傳統文化,為「樂隊」注入新活力

除了以上幾點, 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提升粵語音樂、樂隊節目的表達力,是《樂隊風暴》引燃觀眾熱情的另一大重要秘訣。

節目志在打造樂隊的國潮、國風時尚。其中,一如既往地堅持著國風搖滾的幾許樂隊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將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創意混搭,比如在《失戀陣線聯盟》中用笛子與架子鼓、吉他等合力演奏輕快曲風,讓經典元素、粵語歌曲和流行符合之間進行再創造、再融合,可謂演奏出了粵韻新曲,活力滿滿。

珠江頻道總監、《樂隊風暴》總監製 倪卓宏介紹,節目還根據不同樂隊的特點,通過創意編曲,將國風與樂隊進行深度結合,發掘更廣闊的音樂魅力,全民提升作品的文藝性、價值性和流傳度。 「我們不要『表層國風』,而是真正讓大眾看到一個『中式樂隊』不一樣的表現張力」。

比如,赤野樂隊演繹《黃種人》時融入擊龍鼓、舞大旗、呼麥等形式,氣勢恢宏,讓觀者無不熱血沸騰;米加樂隊在歌曲中加入嗩吶、口琴等民樂元素,以一首質感滿滿、誠意十足的新編版《倩女幽魂》震撼全場;赤野樂隊邀請來高胡演奏家共同演繹《萬里長城永不倒》,旋律慷慨激昂、振奮人心……

與此同時,節目中也不乏對經典如何創新傳承議題的探討。比如,扭蛋姬樂隊帶來的搖滾版《帝女花》,顛覆了觀眾對粵語經典的想像,在各大網絡平台上引發爭議,激發大家對創新與傳統如何平衡的問題討論——「究竟樂隊要承載的是什麼?它要給大家帶來的是什麼?」 節目不止於追求視聽效果,也意在展現文化深層次上的衝撞,給觀眾帶去共鳴和思考。

換言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樂隊風暴》一大深刻的訴求和用意。節目既以中華文化厚實節目的底蘊,豐富樂隊文化,給音樂創作者帶去新啟發、新思路,也在以樂隊為載體去弘揚中華文化,深具價值。

▍「頂配」團隊發力,「粵式綜藝」實現新突破

2021年是珠江頻道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的一年,新媒體運營和內容創作同步發力,《樂隊風暴》也正是這一背景下的創新探索之作。

《樂隊風暴》是珠江頻道第一次嘗試以網綜風格製作的節目,呈現出「網感」、年輕化、多元化的特點,也展現出全媒體傳播的屬性和影響力。比如在節目播出期間,珠江頻道的抖音號從30萬的粉絲底量一路飆升到170萬,數據表現十分亮眼。

在節目迅速傳播和口碑發酵的過程中,珠江頻道也實現了對「粵式綜藝」的新突破——以往節目不管是音樂類、小品類、晚會類還是其它,還是傾向電視台的傳統製作形態,同時主要是在本地傳播,而《樂隊風暴》打開了新局面,真正做到了在全國大眾市場的「入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粵語好聲音》是由一個節目組承製,而這次的《樂隊風暴》匯聚了整個頻道的力量。節目團隊以內部力量為主,導演和編劇組共有約150人,個別工種外聘。倪卓宏笑言:「可以說是全國地面頻道最專業的配置了!」

然而,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樂隊風暴》必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完成錄製,完全沒有達到一個季播綜藝節目正常的製作周期。而且,樂隊類的錄製又很複雜,涉及編曲、換場、器具的調配,非常磨人。「我們都是通宵達旦地工作,每一期節目只用5天的時間來解決所有的音樂和舞台設計」總導演丁豫峰表示。

讓人欣慰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節目以創新為靈魂,在粵語風采特色、傳統文化意蘊的深挖中實現了內容音樂性、娛樂性和價值性的彼此加持,也在正向審美、音樂能量的追求中激活了樂隊節目、粵式綜藝和地面頻道內容創作的新活力、新可能、新空間。

目前,節目第二季已經開始發布招募信息了,將容納更多元類型的樂隊——「 選手上希望以第一季的冠軍為最低標準進行配置,對嘉賓的選擇也會更加的年輕化、全國化」。如此來看,《樂隊風暴2》在品質水準和傳播訴求上都還將再上一個新台階,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上所述,《樂隊風暴》深挖粵語特色、根植傳統文化,不僅打開了音綜創作的全新空間,以相當出色的傳播表現強勢破圈,更以節目為載體,助力人文灣區建設,推動灣區文化走出中國、輻射世界,贏得了業內外一致的點贊,成為當之無愧的標杆之作。這背後離不開珠江頻道對內容創新創優的堅定追求,也體現了其對「全球第一粵語電視頻道」定位的切實落實。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