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中國博物館「話語」勢在必行 | 社會科學報

2023-08-0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建構中國博物館「話語」勢在必行 | 社會科學報

建構中國博物館「話語」勢在必行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社區」(community)已然成為當代博物館的核心概念。但對於如何理解與踐行「社區」服務,國內外博物館有著明顯不同。釐清這種差異,有助於更好地反思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本土實踐與國際視野。

福州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一角。這是國家文物局2011年公布的首批5個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之一。(孔達攝)

原文 :建構中國博物館「話語」勢在必行

作者 |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 孔 達

圖片 |網絡

剛剛過去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與美好生活」。國際博物館協會對此闡釋道, 「博物館是社區福祉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稍早前,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捷克布拉格召開的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上公布的博物館新定義中,也強調 「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並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由此可見一斑,「社區」(community)已然成為當代博物館的核心概念。但對於如何理解與踐行「社區」服務,國內外博物館有著明顯不同。釐清這種差異,有助於更好地反思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本土實踐與國際視野。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博物館開始關注「社區」,並且提出了「社區博物館」概念。這背後有兩個深刻的社會現實根源。 一方面,西方博物館的發展與殖民歷史密不可分,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去殖民化浪潮中,如何重塑西方世界與曾經被西方殖民民族與文化的關係,成為博物館的核心命題。在人類學的影響下,博物館被看作一個「接觸地帶」,為博物館和「源社區」——博物館收藏品的原有者和來源社區——提供一個對話、碰撞與和解的空間。而這些「源社區」多指曾飽受殖民之苦的社群,既包括非洲裔,也包括西方國家內部的被「殖民」社群,如北美印第安人、大洋洲毛利人。

另一方面,西方的社會與文化治理需求也對博物館的社區實踐產生深刻影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法國,「社會排斥」與「社會包容」相對,被用來描述那些不受國家社會保障的人群。真正實現社會全面發展,需要提升對弱勢群體的全方位資源供給,包括文化資源。於是,關注弱勢群體日益成為西方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和當代使命。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英國,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工黨政府上台執政,將「社會包容」理念奉為圭臬,通過政策傾斜與經濟槓桿,進一步推動博物館關注弱勢群體。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受過社會學訓練或關注社會現實議題的「外行人」進入博物館工作,博物館在關注「大歷史」的同時,愈發關注社區生活。

由此,博物館服務社區,為西方博物館承擔社會責任、參與文化治理提供了堅實基礎,劃定了現實框架。 中西方發展軌跡不同、社會現實不同,對於「社區」概念的理解與應用自然不同。2011年,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促進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的通知》,部分省市近年來在社區博物館實踐中也有所探索。簡單來說, 「社區」這一概念,在中國更強調「區」,包括地理與行政區域。而西方博物館「社區」概念,一定程度上和中國博物館的「分眾」概念可能更為接近,但更多的是基於西方社會歷史與現實,按照文化、種族、階層等劃分社群。

相比之下,近些年西方博物館參與社區發展、服務國家文化治理的國際維度這一發展趨勢,更值得我們借鑑。過去二三十年,博物館對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的價值愈發受到重視。但也有人反思,通過精品文物展覽、專業人員交流、文物保護修復等方式開展的文物外交,本質上還是「精英」外交。 雖然當代博物館愈加開放、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有門檻的。伴隨著精英式「文化外交」向大眾導向的「公共外交」理念轉變,博物館參與社區發展不再局限於國門之內,逐漸成為「博物館外交」的重要方式。美國國務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聯手美國博物館協會開展「博物館國際合作項目」,支持美國博物館與其他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館際互訪、專業交流。到了2007年,政府與博物館愈發感覺到項目的局限性,即獲益的更多是博物館機構、甚至是個別人員,在更廣泛的社會與公眾影響方面似乎收效甚微。於是,他們重新調整項目方向,要求必須由一家美國博物館和一家海外博物館聯合提出申請,並且每一方博物館必須帶動一個或多個當地社區參與合作。 項目並不要求一定有展覽等成果產出,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博物館特別是雙方社區有深度交流。於是,美國博物館走入伊拉克、摩洛哥等國的穆斯林社區,最終服務於美國公眾外交。

在中國博物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今天,建構中國博物館「話語」勢在必行。對於西方流行的博物館學概念,不能簡單採取「拿來主義」。我們要基於中國現實,思考中國博物館的使命定位與發展方式。與此同時,在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的戰略要求下,我們又要知己知彼,用國際社會熟悉的話語來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在某種程度上,「社區」概念映射著中國博物館本土化的實踐與國際化的探索。立足中國實踐、兼具國際視野,應是中國博物館參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必然之路。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4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視域 | 小切口大反響:博物館如何講好城市故事?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構建中國敘事體系的多維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adff7a047862c5fec74acfeb7a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