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肛門癌在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中很常見,這種情況在愛滋感染者中更嚴重。肛門癌前病變的篩查和治療可以降低肛門癌風險,肛門癌在病變很小的時候進行早期治療可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和更少的侵入性治療。
現在,一項針對性少數群體的前瞻性研究報告稱,肛門自我檢查或能幫助識別癌前病變,肛門自檢應該得到推廣,提高人們對肛門癌篩查必要性的認識。研究已發表於《柳葉刀·區域健康》。
為了調查肛門癌風險較高的人是否能成功進行自我檢查,並評估他們的可接受性,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Alan Nyitray博士進行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通過社交媒體、朋友和診所內的廣告,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招募了714名同性戀、雙性戀男性和變性女性。該研究排除了已被診斷為痔瘡、肛門疣或肛門鱗狀細胞癌的人。
參與者接受了關於如何進行自檢的培訓,培訓時間大約15分鐘。參與者被指導用手指觸摸整個肛周區域,以及用食指伸入肛管達到第二關節,檢查是否有異常。有伴侶的參與者接受了如何對伴侶進行檢查的培訓。自檢的人被指導用鏡子或自拍來幫助定位異常,檢查大約持續四分鐘左右。參與者完成後會獲得50美元的報酬。
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40歲,98%出生時為男性,1.5%為變性女性,1.3%為變性男性。38%的人感染了愛滋病毒。大多數參與者(92%)進行了自檢;8%的人接受了伴侶檢查。非臨床醫生培訓了大多數參與者(88%)。
90%的參與者認為自檢過程很容易,9%的人認為困難。參與者極有可能同意再次肛門自檢(97%),93%的人表示,如果未來發現有持續的肛門異常,他們會去看醫生。65%的人傾向於由醫生進行檢查,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更喜歡自檢。
本研究中檢測到的病變平均直徑為3毫米。肛門癌的最早期(1期)腫瘤直徑小於20毫米。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肛門癌直徑小於10毫米的良好治療預後,肛門自檢可能會降低肛門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自檢不應作為醫生檢查的替代品,因為有13%的病變會被自檢遺漏,13%的參與者發現的異常不是病變,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