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和《弟子規》,到底有沒有價值?易中天怒斥:那是毒藥

2022-03-28     球球房產

原標題:《三字經》和《弟子規》,到底有沒有價值?易中天怒斥:那是毒藥

易中天曾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回答現場觀眾問題時,公開批評《三字經》和《弟子規》這兩本書,怒斥:「那是毒藥!」《三字經》和《弟子規》,本系中國古代「蒙童教育」的經典用書。

其中,

《三字經》成書於宋代,作家為南宋禮部尚書王應麟。內容涉及古代政治、歷史、文化、地理等多個方面,傳播中外,影響力綿延一千年。

1990年,《三字經》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

《弟子規》成書於清代康熙年間,系儒家經典的簡化普及版。

這兩本書儘管「江湖地位」懸殊,但是在民國以前,都屬於中國常見的兒童教育用書。

身為一名歷史系教授,易中天對《三字經》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江湖地位」應該了如指掌。

《三字經》的易讀性與經典性,都是《弟子規》無法比擬的。但是

易中天為何要將《三字經》和《弟子規》一桿子打死呢?

下面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一、家長們無法安放的「控制欲」與《弟子規》的「惡」

近些年來,國內教育理念中,突然就出現了一股「復古潮」。許多的學生家長,熱衷於自行購買《三字經》和《弟子規》來教育子女。

但是囿於自身的認知水平,這些家長最終向孩子灌輸了大量不合時宜的思想。尤其是《弟子規》中,「閹割」儒學經典得來的「愚忠、愚孝」思想。

這些康熙年間,清廷出於政治需要,故意閹割儒學得來的書籍,不但篡改了儒家精髓,還禁錮了兒童的思維。

我們都知道,

好奇心是兒童學習的源動力,但是《弟子規》這本書卻要求兒童「邪僻事,絕勿問」。

對於感覺奇怪、不合常理的事情,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如果孩子們照辦,最終會變得耳目閉塞、固步自封。

另外,《弟子規》不但要求孩子們不問是非緣由,事事「順承」父母長輩,還有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的荒謬提法。

比如你想和誰結婚,你母親反對,你就不能結婚了。你想去外國發展,你父親反對,你也完了。如此一來,兒女全部得按父母的要求去生活,一點違拗都不能有,哪裡還有自主思想?

《弟子規》這本書中「好」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屬於,勸人「便後要洗手」、「不要偷東西」之類的廢話。

這種程度的教育,任何一個正常家庭,都可以通過「家教」來完成。

《弟子規》這本書中「壞」的部分,正如易中天所言——就是「毒藥」。

並且它的藥效,還是屬於「清朝殭屍」的「屍毒」級別,因為它本來就是按照康熙的「聖諭」,編輯出來的東西。

現在的中國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為了養老或者別的原因,把全部的寶都押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想要孩子按照自己設想的軌跡去發展,這其實是不科學的。

孩子們也是人,是人就有獨立的思想。

現在社會網絡資訊這麼發達,還在妄想用三百多年前的「殭屍思想」鉗制子女,再讓他們對自己「盡孝」,無異於「掩耳盜鈴」。

所以事實上,在易中天批評古代蒙童書籍這件事情上,《三字經》是受到了《弟子規》的牽連,兩本書完全不屬於同一個級別。

二、《三字經》的流行與國人漢語水平的下降有關

《三字經》有著「袖珍版《通鑑綱目》」和「微型百科全書」之稱,這本兒童識字的教材和《百家姓》、《千字文》齊名,在中國古代蒙學書籍排行榜上「霸榜」近千年。

明代印刷業發達之後,還被傳播到了海外。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曾採用它作為漢學識字課本。其中

日本更是從江戶時代起,直接採用中國的《三字經》進行私塾教育。

作為一本啟蒙識字的教材,《三字經》的運用時間之長,傳播範圍之廣,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同樣是基於儒家思想編寫的啟蒙教材,

《三字經》和《弟子規》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基本保留了宋代以前的儒學思想精華。

和《弟子規》中提倡的「愚孝」不同,

《三字經》書中提倡「兄友弟恭、君敬臣忠」,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無條件地「順從」。

《三字經》這本書放在現代,在易讀性方面的表現也是非常突出的。由於採用韻文的方式進行編排,《三字經》還非常適合背誦記憶。

又因為文言文用詞非常精簡,所以作者可以用極少的字詞,以「順口溜」的形式,觸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私塾先生採用《三字經》做教材的時候,自然也可以通過「解讀」向兒童們普及大量的文史常識,所以才說它是一本微型百科全書。

這本書的經典性是不容否認的,

易中天認為它是「毒藥」,這個提法不妥。

不過

當代的家長也不必過分重視《三字經》,把它當成孩子們的課外讀物就好。

因為《三字經》這本書中涉及的內容,在當代早已經被教育部門分成各種科目,按年級、分步驟,循序漸進地教給孩子們了。

死記硬背下《三字經》這一千多個字,在當代顯得沒有那麼必要了。小朋友們的學習任務繁重,對於課外讀物,量力而行比較好。

結語

《三字經》是一本好書,《弟子規》就是「毒藥」了。但是當代家長也不必太重視《三字經》,只要把它當成普通的課外讀物就好。

另外,我想說一下,現在的人為什麼就這麼想給孩子用「古代課本」呢?

除了想要去「繼承」一些古老的思想,是不是出於對語文基礎教育,產生了不信任的感覺呢?

仿佛大多數的人都覺得如今的人——詩寫得不像詩,文章寫得不像文章。創作的時候也不講平仄、對仗了,用詞極其匱乏,文章逐漸失去了漢語的美感。

所以部分家長覺得,應該給孩子們「惡補」一下古代文學課。古文難學,要學自然應該從小學起,從蒙童書籍學起。所以大家就盯上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古書。

但是

「文言文」的時代畢竟已經過去了,現代人要學習、繼承古代人的思想觀念時,一定要懂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可是普通的學生家長,基本不具備這個能力和精力。

如果只是想學習文言的語法、造句,語文課上就有。

如果非要學到可以用「文言文」進行創作的水平,就算達到了,寫出來了,別人又看不懂。個人認為,除了「炫技」之外,意義不大。

前些年有些學生參加高考的時候,故意用「文言文」,甚至是「甲骨文」寫作文,結果得了「滿分」

可是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好像現在教育部門已經不允許了。

所以,易中天說《三字經》、《弟子規》是「毒藥」,雖然只說對了一半,但是如果說它們在現代教育中用處不太大,那就不算錯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5092985e88249247be7c8a21a3c9a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