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驛道新年之一:古道民俗多,從化年味濃

2020-01-27     南粵古驛道網

  眾所周知,從化被稱為北回歸線上的明珠,而在廣東,北回歸線穿過的區域就有2處古驛道文明的發源地,分別是汕頭和廣州從化。南粵古驛道的開通進一步促進了沿線村鎮的經濟發展,錢崗古驛道的文閣墟、龜咀渡和龜咀墟等便是見證歷史的印記。

  2016年,一塊「問路石」的發現讓從化古驛道的昔日光輝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從化區古驛道線路分為陸路和水路,其中陸路線路約136公里,起點為蓮麻村,分為東坑古道、蓮麻古道、影古古道、溉洞古道、錢崗古道幾個節點;水路線路約60公里,起點為良口鎮,途經溫泉鎮、城郊街、街口街、江浦街和太平鎮。

  作為2018年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之一的從化古道,南起錢崗村,北至溫泉度假區,全長約45公里。重點線路古道本體遺存共三段,分別為錢崗古道、上下清幽古道和小蛇徑古道,長約6公里;古驛道相關遺存兩處,為「三坑口」問路石和桃源洞驛站;串聯太平鎮、江浦街、溫泉鎮3個鎮街;沿線自然和文化資源豐富,連接錢崗、紅石、大江埔、鳳院等4個古村、64處文物古蹟和4處自然風景名勝區。

  2020年的新春,在擁有厚重歷史的廣州從化古道的沿線地區,除了依然沿襲貼春聯、貼門神、倒貼「福」字、掛紅燈籠、掛中國結等習俗外,當地特色民俗更是年味濃厚,快來跟驛道君一起看看吧!

  從化擲彩門

  擲彩門,是廣州從化鄉間最具有特色的喜慶活動之一,年味十足。明清以來,每年正月元宵節前後,從化的各大村莊都有擲彩門活動,除了本村鄉親歡聚賀慶以外,還有親戚朋友和鄰村群眾也前來觀賞、同賀,併流傳至今。2011年,擲彩門入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13年,升格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作為一項新春節俗,「擲彩門」活動從形式到文化內涵都非常豐富。所謂「彩門」,就是裝滿各式煙花、爆竹的花籃,寓意著「彩數」「好彩」,象徵著運氣、吉祥。擲彩門的時候,醒獅歡舞,鑼鼓喧天,十分熱鬧。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被擲中引爆的過程,誰先引燃彩門,誰就被視為中了彩,預兆當年行好運。璀璨奪目的煙花照亮整個夜空,星火持續,人聲鼎沸,全場歡呼,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從化麒麟舞

  從化麒麟舞是廣州市級「非遺」項目,當地的麒麟隊敲鑼打鼓、四處拜年更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習俗。麒麟舞起源於古老的麒麟圖騰崇拜,是人們在當地麒麟文化信仰的土壤中,借鑑珠江三角洲的獅舞和武術等動作和技巧,培植起來的一朵民間藝術奇葩。

  麒麟造型根據古代傳說,塑造成龍頭、獅身、鹿角、羊頭、牛尾的仁獸形象,生動傳神,舞動時有特定的藝術套路和舞蹈技藝,伴奏音樂則採用節奏起伏的鑼鼓吹打樂。麒麟隊每到一村一院,先拜祖宗祠堂,再拜左鄰右舍,稱為「迎春送福」。這項民俗活動如今仍廣泛流傳著,新春佳節期間,從化地區的人們舞起麒麟,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從化貓頭獅

  貓頭獅又稱客家獅,流傳於從化客家人群,是一種流傳年代較久遠且較少見的地方傳統獅舞,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在從化鰲頭鎮新圍村、城郊街北星村及江埔街鳳一村等客家村,每當有神廟灘頭祭祀、宗族禮儀、拜春節年賀壽時,人們會敲鑼打鼓、吹響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以驅邪鎮妖,盼如意吉祥。

  貓頭獅的獅頭形狀似貓,造型較一般本地獅個頭小,雙目突出如金魚眼,扁圓形的大口凶不怒,頭頂插著兩束青蔥的麥草,造型生氣盎然,溫順厚道,憨態可掬。貓頭獅獅隊一邊舞獅,一邊唱歌,祈求一年平安和順、六畜平安、五穀豐登,不僅凝聚著群眾真摯的感情,還表達了從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與不懈追求,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從化鰲頭醒獅

  作為一種地道的廣東民間文化活動,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而鰲頭醒獅,則是從化區鰲頭鎮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自明代出現以後,一直流傳至今。2011年,它作為傳統舞蹈,入選了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將獅子的喜、怒、哀、樂舞得有聲有色,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具戲劇性和故事性。而「獅子出洞,睡佛取靈芝」是鰲頭醒獅獨有的特色套路,人們把獅子從酣睡到興奮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該套路富有故事情節,講述醒獅攀頂采靈芝,寓意前程似錦,事業更上層樓。

  (本文綜合自網絡,南粵古驛道網采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Jyr5m8Bgx9BqZZIAl3I.html









阿瑞:歸途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