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調查紀實: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2020-02-27     南粵古驛道網

  作者: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 陳洪仁


  調查南粵古驛道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尤其對我們地質人來說。我還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是2017年國慶假期,我們二九二大隊朱總工(「總工」即「總工程師」)給我打了個電話,說最近在河源有新發現古驛道的新聞(「河源發現粵贛古驛道 ,全長66公里已有千年」),引起了省政府的重視,委託我隊做調查,而大隊讓我負責這個項目。剛聽到這個消息我是懵的,因為古驛道是文物,我們地質行業除了化石、寶石外,幾乎不涉及到文物,古驛道輪不到「地質佬」來調查呀。朱總工跟我說新聞里報道了幾個「茶亭」,應該是比較好的線索,讓我留意下。我可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都不知道是怎麼寫的!然後馬上上網看了一下百科詞條的解釋,假期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就去做了,當時真是趕鴨子上架。在此我也記錄了一些工作經歷和成果,供大家參閱。

  一、風雨淒淒覓舊蹤

  經過短暫的組建成員、野外調研、編寫方案,10月15日,我們開始了第一天的野外調查(即田野調查)。當時正是颱風「卡努」登陸廣東之時,河源狂風大雨,我們必須用傘頂著風走路,以致傘都被吹壞了,但是同事們沒有怨言,反而加油鼓勁,有這樣的隊友,我感到非常高興。

  粵贛古道是河源穿越九連山通往江西的捷徑,這一段古道位於和平縣青州鎮丫髻缺,往北過熱水、浰源直至江西龍南。丫髻缺古道寬1至2米,基本由巴掌大的碎石鋪成,可惜大部分被挖機破壞了,在兩鎮交界處有個丫髻缺茶亭,建於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在上世紀80年代修繕過,也已破敗不堪,僅部分牆體、一塊碑刻尚存。本地人賴運勝曾記得:「70年代初步行到縣九連中學讀書,我們30多個同學都要背上一個星期的口糧,在丫髻缺茶亭等大家聚集齊後才走。那時的茶亭,還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阿伯,長年累月義務為過路的行人歇息提供茶水。這時我和同學總會拿出竹笛來一段《揚鞭催馬送糧忙》,或與其他同學一起來個笛子、二胡等小合奏。正是這座老茶亭,默默地為我們這些求學之子,送上祝福,帶來溫馨。」

圖一 丫髻缺茶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們對文物是門外漢,只能通過上南粵古驛道網,還有學習《客家古邑古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相關標準規範》《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彙編》等內容。開始調查的頭幾天,我們還與市博物館、市文廣新局、各地文化站、民間調查保護人士等一起進行實地調查工作,邊干邊學,提高水平,並於晚上開展總結會、學習會,補齊我們的短板。後來我們調查韶關、連州、梅州等地的南粵古驛道時,也十分注重搜集歷史地理沿革的研究成果,並向中山大學、廣州大學、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位專家學者請教,對我們大有裨益。

  三、別開生面寫山林

  在跨界學習的同時,我們也作了一些創新。因為調查南粵古驛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打造綠色生態的戶外旅遊產品和開放式的、永不落幕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與文物普查、保護的目的不完全一致。因此我們首先在技術理念上就進行了創新,首次提出了「四位一體」調查法——完整線路調查、文物遺存調查、安全隱患調查和旅遊資源調查,由前人的單點調查轉變為線面調查。

  比如說,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已經發現的關爺梗古道僅有一百餘字描述,寫道「由河石鋪砌。寬1米。」「此路起於東源船塘經繡鍛尚嶺至和平青州、熱水再至江西。繡鍛路段長約20公里」等,將古道與其他遺址一樣作為一個點來調查。我們則把線路軌跡、保存現狀、道路寬度、修建材料的變化都進行實測,精確到米,最終測得繡鍛路段長度為2.2公里而非20公里。

圖二 關爺梗古道風景照(河源戶協提供)

  同時我們對古道周邊的文物遺址、旅遊景點進行調查;並將地質勘查中的放射性調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遺蹟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科普等應用於南粵古驛道,進行安全隱患調查和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然後我們在技術手段上也有一些創新。首創了「歷史地理成果+地形圖」路線調查法:研讀《驛道鄉情》《中國歷史地圖集》及地方志等文獻史志,以第三代1:1萬地形圖為底圖,綜合本地老人、文化站、戶外運動協會、民間保護人士的線索,互相印證進行調查。其中第三代地形圖是我們地質行業的涉密資料,形成於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古道古亭古橋尚在使用,並被繪在圖上。地形圖精度也較高,是我們的秘密武器,效果非常顯著,即使有的古道被埋了近1米,有的被萬綠湖淹沒成了水下古道,我們照樣能準確畫出它們的軌跡。

圖三 被掩埋的界下山古道,位於浰源鎮

  我們還創立了「修建材料殘存量定量分類法」和五色圖,將古驛道的保存現狀由定性分類轉變為定量分類,將保存好、較好、一般、較差、差的古道用五種不同顏色繪製在圖上,直觀地展示了保存現狀,提高了選線規劃、設計的準確性,得到了省住建廳、省文物局和規劃單位的肯定。

  四、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我們調查了河源、清遠連州、韶關、梅州四個市的南粵古驛道路線,取得了不錯的成果,2018年省住建廳從全省選擇了11條重點線路(共18條精華段)進行修複利用,其中由我隊調查的占11條精華段。以河源為例,我們首次完整呈現了粵贛古道的面貌,從無到有、從缺到全、去偽存真。粵贛古道路線總長達332.2公里,其中可修複利用資源達104.5公里,基本為新發現;涉及貧困縣3個、省定貧困村20個,扶貧意義較大;調查了文物54處,其中新發現16處,例如新發現了合棟茶亭,根據亭內5塊碑刻糾正了縣誌的錯誤記載,將修建年代至少往前推了120年,又如通過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勘察,重新確定趙佗故城的總面積為3700平方米;挖掘的全域旅遊資源還包括景點13處,化石、瀑布、溶洞、天生橋、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蹟20處,非遺、歷史故事、特色產品共58項;我們還完成了放射性調查和地災防治,成立了省內第一支野外地質志願救援隊;得到了許瑞生副省長的批示表揚與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主流媒體的關注,並登上央視紀錄片《南粵古驛道》《中國影像方誌·連平篇》。

圖四 合棟茶亭內的碑刻


圖五 增坑菊石化石遺址處新發現的貽貝屬雙殼化石

  南粵古驛道充滿了驚喜,最讓我意外的,就是何新屋契約了,充滿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當然契約不算我隊的發現,事情是這樣的:南粵古驛道每年都會舉辦定向大賽,我們調查的時候也在物色合適的古村古民居,然後向省體育局推薦了何新屋-大湖寨和北聯古村,一起去實地考察,最後定在了何新屋一帶。我們已考察了好幾次何新屋,覺得保存現狀、規模、交通、基建各方面都挺合適,另外一點就是,它還沒有得到系統的文物調查,潛力很大。我們有一次去考察,鎮里的鄧書記眼尖,一眼看到樑上掛了塊「大夫第」牌匾,因為年久失修字跡不明顯,大家以前竟然以為是個普通的木板。何新屋文物的豐富和無人問津的現狀使我們吃驚,我們立即建議何新屋理事會一間間的清理,人不能去的高處,就試試無人機。後來選為定向大賽地點後要進行修繕,結果施工隊在清掃閣樓牆體時,意外發現了清代以來的契約144張,後來增至207張,得到國內外的矚目,現在何新屋也成立了省文化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踐基地等,上上下下無不重視,可謂涅槃重生。

圖六 何新屋契約(圖片來自網絡)

  「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這兩年,看到過「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和「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的景象;想到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茲路一開,中原之聲近矣」的盛況,也因此更了解了趙佗、王陽明、毛澤東等眾多人物;還夢到過一處地窖,挖出了無數文物!委實是一次探險尋寶、開闊眼界之旅。我也衷心相信,疫情終將被戰勝!南粵古驛道能夠繼續「風景這邊獨好」,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原文首發於「考古大家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_PSk3AB3uTiws8KhMun.html









阿瑞:歸途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