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昨天早上早早就送兒子到他爺爺家,途中經過一個小學跟兩個幼兒園,發現從小學門口出來的家長都是笑盈盈的,如沐春風。
然而從幼兒園出來的家長卻是另一番景象。孩子滿臉淚水、哭聲震天,拉著媽媽的手,就是不讓走,媽媽的臉就像苦瓜一樣,既心酸又無奈。後面保安出手幫忙強行拉孩子進幼兒園,這事才告一段落。
回來的途中,美媽還看到一些家長站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遠遠地看著孩子。這一幕看在眼裡,心裡有點不是滋味,「養孩子可真是操不完的心吶。」
記得一位幼兒園的老園長說,「大多數初次入園的小朋友,面對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都會感到害怕而哭鬧不止。不過也有少數小朋友入園後不哭不鬧的,很快就適應了新環境並交到了新朋友。」
老園長還表示,初次入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3種家庭:
01從小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的家庭
對於初次入園的小朋友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裡面的人他都不認識,他最親近的人不在身邊,需要獨自面對困難,難免感到不安。
但如果父母從小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及時關注與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為他創造一個穩定、有序而有愛的世界,那孩子勢必會逐漸成為一個積極樂觀、喜歡挑戰而具有合作能力的孩子。這樣一來,讓孩子開啟集體生活、融入新的圈子會容易很多。
0-3歲是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尤其是2歲之前,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力量」。在嬰兒期寶寶哭鬧、吃奶的時候,抱著他深深地看著他的眼睛,用溫柔的話語笑著逗他,讓寶寶感受到你的情緒與愛意。
2歲左右,孩子迎來了「可怕的兩歲」,如果孩子期望的事沒有得到滿足,他會憤怒,甚至以打滾撒潑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在養育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多些觀察與了解孩子的情緒,及時滿足他的情感需求,讓他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促進自尊心的正向發展,入園後自然能更好地適應群體生活了。
02常帶孩子出去玩的家庭
老園長表示,「那些常常呆在家裡的孩子,往往很抗拒上幼兒園。而那些經常帶孩子出去玩的家庭,孩子會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
因為很少出去玩的孩子,從小生活圈子小,只圍著家裡的幾個大人轉,很少跟外面的人接觸,缺少自己的玩伴,生活過於孤僻,到了幼兒園不知道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又擔心自己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覺察到自己不如別人,孩子會自卑甚至會討厭自己,因此而拒絕上學。
隨著動作能力後與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1歲會表現出想結交小玩伴的強烈願望,他們渴望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快樂,一起探索這個世界。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有意識地擴大活動範圍,營造一個有利於結交玩伴的環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孩子帶到廣場、公園等小朋友多的地方,他還是更願意獨處,自己玩自己的,我們不要刻意要求他去結交朋友,而是順應他的個性來發展。
在幼兒園,孩子們一開始關係就很好的情況並不多,剛入園的小朋友都在為了適應幼兒園生活而拼盡全力,而且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老師這個角色(原來老師也能像爸爸媽媽那樣,是個可以依靠的對象),才能安心過這種集體生活,下一個階段才有餘力去結交朋友。
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是在第一個學期甚至第二個學期結束的時候,才會跟家裡人提起玩伴的名字或者主動提幼兒園發生的事。所以,家長不要給孩子壓力,別一放學就問他有沒有交到新朋友。
03從小鍛鍊孩子自理能力的家庭
上了幼兒園就不能在家那麼隨意了,需要按照老師規定的時間以及學校的規則來行事,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遊刃有餘地融入集體生活。那些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自理能力都不差,父母為了培養他的自我認可感,早早就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了。
孩子的自我意識從嬰兒期就開始一點點地萌芽了,1歲左右就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接觸或移動物體,2歲左右這種意識會更加明確,開始有「想自己完成事情」的願望。
此時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這個本能加以引導,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主吃飯(用手抓著吃也是自主吃飯)、穿衣穿鞋、收拾自己的玩具、出門背自己的小包等等,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長遠來看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對情商的培養以及對自我肯定感(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的提高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這些都是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