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畢業後最有「錢途」的,是學習成績處於這個排名的孩子?

2023-12-19   美媽很帥

原標題:調查發現畢業後最有「錢途」的,是學習成績處於這個排名的孩子?

家長群里有位媽媽吐槽說,「我女兒非常貪玩,寒暑假作業從來沒做過,我們夫妻兩人不知被班主任叫過多少回了。好在成績還行,雖然每科總分第一輪不上,但一直在第10名左右徘徊。」

另一位媽媽附和道,「我兒子也這樣,多數時候都是班上第10名左右,有時只要一用心,又能考個前三名。

有次在課堂上看小說被老師抓到了,我批評他,你知道人家怎麼說嗎——『媽媽你放心吧,平時我不用心都能和他們打平手。其實我是無聊才看的小說。」

這時一位一直在潛水的爸爸突然冒泡了,「第十名效應告訴我們,這一類的孩子畢業後最有『錢途』了……

默默看他們討論的我,看到這裡突然來興致。為什麼長大後最有出息的不是前三名,而是第十名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去搜索了一下,發現關於「第十名現象」,中國和美國都有相關的研究。研究人員調查發現:最有發展前途的人,不是全班成績排名第一第二的人,而是排到第十名左右的孩子

馬雲也曾說過,他最喜歡中不溜的孩子,他認為孩子能考85分很不錯了, 輕輕鬆鬆能考90分鐘那更好,但是如果要非常刻苦才能考到95分98分,那還不如去玩,多花些時間去干其他事情。

為什麼第十名,出到社會後更容易出圈呢?

被大家普遍認可的一個論點是,排名前十的人,智商差別不大

考第一名的人,很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和做題上了,而考第十名的人,在學習上沒有用盡全力,他課後還有很多活動和愛好

排名第十的人,如果用了不到1/2的力氣就能和排名第一的差不多,誰更有發展潛力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在小學階段。

不可否認,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一些成績排名第十左右的孩子,畢業後獲得更大的成就,但我們不能神化「第十名效應」。

首先,你不能確定人家考的第一名是不是真的就是「死讀書」,如果是家長逼出來的,那另當別論,要是人家本來就喜歡學習,非常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那麼他真的是學習那塊料兒

其次,第十名的學生,也許是拼盡全力得來的名次,也許是把一部分精力用在學習上,一部分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假如是後者,那麼他的學習能力也不會差,甚至學習效率還可能高於第一名。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見下圖),一個人如果很喜歡學習,或者能夠持續專注地干自己喜歡的事,那麼他的報償性神經系統一定比普通孩子更加活躍,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學習(探索)動力,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假如孩子被動地學習,那他所學的知識(信息)就極易被A10神經系統貼上消極的情緒標籤,這樣信息就很難繼續進入到第4-6站。

「學習遷移」理論告訴我們,人一旦掌握某一個領域的知識,那麼他學習和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是非常輕鬆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人一旦打通了大腦的「任督二脈」,學什麼都信手拈來

就拿跨界能手馮唐來說,30歲的時候棄醫從商,在商海叱吒風雲的同時,在文壇、投資界也混得風生水起,妥妥的人生大贏家。

還有就是,這第十名,是尖子班的還是普通班的,還是重點學校里某一個班級的?學習層次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成績的波動非常大,具體人群難以界定,千萬把它當成真理了

依美媽之見,學習成績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對學習與探索是否始終保持興趣。因為這樣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他才會不斷地更新疊代自己的知識構架,以此順應社會的發展,獲得更多施展自己才華的平台,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