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很自卑的孩子,大多成長於這2種家庭,希望你家娃不在其中

2023-10-17   美媽很帥

原標題:長大後很自卑的孩子,大多成長於這2種家庭,希望你家娃不在其中

有一位前同事長得很好看,性格也很好,平常喜歡以T恤衛褲示人。

我時常在想,像她這般貌若天仙的人,要是打扮起來,肯定仙氣飄飄,美麗無邊。可她從來不穿裙子,不敢展露自己的美麗

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問她為什麼不穿裙子,她的回答讓我感到心疼,「其實小時候我是很喜歡穿裙子的,可是每次穿,媽媽都會說我丑。

她似乎很喜歡強調我丑,只要我稍微打扮一下,她就各種暗示我丑。小時候種下的自卑種子,導致現在的我一旦打扮得光鮮靚麗,就侷促到不敢出門見人。

有一位朋友跟她正好相反,長相一般,但是整個人看起來非常的舒展大氣,走到哪裡都光彩照人

「我的光芒,爹媽給的。」談及自己為什麼這麼自信,這位朋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爸媽讀書不多,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父母沒有的閃光點。

他們接受我本來的樣子,他們一直給我傳遞這樣的信息:笨拙一點沒關係,犯錯很正常,學習就是反覆摸索的過程。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自信,擁有超高的自我認同感,坦然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可是希望不等同於做到,來自這2種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骨子裡很自卑。

1.愛打擊孩子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都是打擊式教育。做得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表揚過我一句做得不好,就挨批。有時心情不好,還故意挑毛病數落你。

因為感受不到被愛,童年我的天空大多是陰暗的,即使偶爾有陽光漏進來,也很微弱,因為長期感受不到安全,慢慢變得自卑、敏感、孤僻,跟爸媽也走得不太近

現在回想起來,發現我跟他們的聯結非常少,能觸及靈魂的記憶少之又少,所以平常打視頻電話,經常會冷場,而且常常說不到10分鐘就掛機。

科學家發現,一次批評需要5次讚揚才能彌補。

讚美是大腦的食物,是智慧之花。

當你獲得父母讚賞和肯定時,大腦的A10神經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有種被愛包裹的感覺。

A10神經被科學家譽為「動機神經」。要是你的父母,在你有小進步小變化(指正向的變化)的時候,及時表揚你,你就能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長期以往,你的大腦就會創造出一條「快樂迴路」,於是你就變成別人眼中閃閃發亮的人:自信樂觀,愛挑戰自我。

2.啥事都愛包辦

我媽很喜歡包辦一切,小的時候,什麼都不肯放手給我們干,有時跑去幫忙,看我們笨手笨腳的,就在背後念叨:

「你看看,肉切得那麼厚,怎麼吃?」

「怎麼洗個菜也洗不幹凈!」

「……你不行,放著,等我來!」

長大一點了,看到我們不主動做家務,又說我們好吃懶做,什麼都不會幹。

殊不知是她自己奪走了我們做事的動力。本來孩子興致勃勃地去干一件事,結果全被否定,總嫌你做不好,誰還有動力去做事?

父母愛包辦,不肯撒手,說穿了就是害怕孩子把事情搞砸了,所以他們先替他做了,而且孩子一旦犯錯,或者做得不如預期的那麼好,就劈頭蓋地罵他一頓。

孩子從小體驗到的都是失敗和痛苦的經歷,有時即使做好了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大腦的獎勵循環建立不起來,自然沒動力去做事,沒勇氣去接受挑戰

失敗和痛苦的經歷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烈,儘管這些經歷已經無法改變,但是它們時不時出來使絆子。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位前同事,儘管身邊的人都告訴她很漂亮,可是低配感讓她稍微打扮一下,就覺得侷促,甚至羞恥

自尊心的下降,剝奪了我們的自信,讓我們陷入消極思維,使得一切變得被動。

「我不行,無論如何我也做不到。」面對挑戰,因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於是乾脆擺爛,這樣就不會失敗了。

「我做得還不夠好,我應該更努力一些。」老愛跟別人比較,不管自己做得多好,首先看到的是劣勢

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因為不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很喜歡依賴別人,喜歡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並按照他們的指示來做事,這樣即使失敗了,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總而言之,自卑會剝奪了我們做事的能量。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培養孩子主動探索和學習的精神,我們至少要做到這三點。

積累小成功,幫他把大腦的獎勵循環建立起來,獲得更多的動力。

這小成功可以是:「每天堅持閱讀10分鐘」,「把肉切得又薄又好看」、「學習前先準備學習用具(說明做事有條理)」、「主動喝水(說明開始重視身體健康)」。

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每天一點一點地積累,會逐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創造出干大事的能量

每天找一件孩子值得肯定的事,然後狠狠地表揚他

比如倒垃圾這事兒很小吧,要是孩子主動去倒,說明他也貢獻了他的一份力量,我們注意到了,就該及時給予肯定。

孩子做得不好時,不指責,用「三明治溝通術」來指正

童年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和價值觀的塑造,非常重要。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我們不該讓孩子穿上防禦的盔甲,小心翼翼地活著,討別人的歡心

一生很短,願孩子們都擁有強大的自信、高度的自我認同感,活出自己的精彩。